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安徽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安徽省合肥市简介[v]

不详  2022-10-30  合肥市人民政府网

  合肥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说古老,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说年轻,1952年,合肥才正式成为新中国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正在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市名由来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此而得名。“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历史轨迹

  数千年前,史前先民就在合肥地区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历史上,合肥数为州郡治所,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

旧石器时代 在巢湖市银屏镇望城岗和庐江县西南部出土石器,距今约50万年
出土“巢县人”化石,距今20万至16万年
新石器时代 诞生古埂下层文化和龙山文化
出现有巢氏传说
夏商西周时期 淮夷国族(西周时称为南淮夷)生活于此,与中原王朝既相互交往,又攻伐不断
出现带有文字的器具,距今4000余年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夺,终归于楚,成为楚国郢都的南大门
秦汉时期 置“合肥县”,距今2100多年
是当时全国八大经济都会之一
西汉前期属于淮南国
西汉中期至东汉,分属九江郡、庐江郡
三国时期 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刺史治所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侨置汝阴郡、南谯郡等
南北朝时期侨置郡县,时设时撤
隋唐和两宋时期 属庐州,为庐州州治
元朝时期 设庐州路
明清时期 属庐州府,为府治
清咸丰年间,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
民国时期 初期,庐州府废,直属安徽省
抗战胜利后,为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2月,建市
1952年8月,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合肥位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居安徽中部、江淮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西翼,属于“长三角”城市群,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地形地貌

  合肥环抱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江淮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全市平均海拔20~40米,境西的牛王寨海拔595米为最高点。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

  气候特征

  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间2000小时左右,年均无霜期228天左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合肥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76亿立方米。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南为长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岭北为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巢湖设计防洪水位时,湖面面积780平方公里,容积52亿立方米。

  农业资源

  合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91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其中,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被授予“中国龙虾之都”“中国坚果炒货之都”“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1个。

  矿产资源

  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1种,其中,肥东县磷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庐江县素有“地下聚宝盆”之称,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铜矿储量居全省第二位,硫铁矿储量占全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全省三分之一。

  ●行政区划

  合肥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1个县级巢湖市,以及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目前,全市共有乡镇81个、街道(大社区)5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524个、村及农村社区(村委会)1189个。

合肥市行政区划一览表

县(市)区 面积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
(万人)
乡镇街道数
肥东县 2179.17 88.48 18
肥西县 1695.42 96.75 12
长丰县 1841.39 78.40 14
庐江县 2343.74 88.82 17
巢湖市 2046.15 72.72 18
瑶海区 247.94 132.85 15
庐阳区 137.57 69.73 11
蜀山区 658.95 187.49 17
包河区 294.76 121.75 11

  ●面积人口

  合肥市国土总面积1144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其中,市辖区面积1339平方公里。2021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946.5万人,与合肥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相比,增加9.5万人,增长1.0%。占全省的比重为15.48%,比七人普提高0.13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95.4万人,占84.0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51.1万人,占15.96%。与七人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4.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5.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76个百分点。

  ●综合实力

  2021年合肥GDP11412.8亿元,增长9.2%,净增近1400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比2020年再进一位。全年,全市221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13.8%。工业用电量223.28亿度,同比增长17.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4.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1.68亿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22亿元,同比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6.4%。完成税收收入638.82亿元,增长11.9%。其中,增值税增长11.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0.7%、30.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3.72亿元,同比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民生支出1062.9亿元,同比增长6.6%,占财政支出的86.9%,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6.4%,科技支出增长6.6%,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17.5%。

  数据表明,2022年1~5月合肥进出口总值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7位,中部第2位,全国排名较2021年同期上升2位。

  ●城市荣誉

  中国首批国家级园林城市;

  国家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

  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中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国家创新型试点市;

  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中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

  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城市;

  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

  中国家电之都;

  中国淡水龙虾之都;

  2009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

  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2011中国十大宜居城市;

  2012最佳投资城市;

  坚果炒货之都;

  中国温泉之乡;

  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

  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CCTV2013年十大幸福之城排名榜首;

  2013年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2015年入选首批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1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2019年度第七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2019年成为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19年荣获“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第六名;

  2019年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省会城市十强;

  2019年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

  2020年作为新型信息消费产品类代表成为全国7个“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之一;

  2020年当选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0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22年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政府网站】https://www.hefei.gov.cn/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186-442-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