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共辖10镇2乡、184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国土面积1167平方公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百强县、全省林业“六大”工程先进县、全省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先进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省级平安县、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省级“双拥模范县”。
地形地貌瑰丽。山河雄伟壮丽而多姿多彩,2600条沟壑纵横交错,3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东部中条山层峦叠翠,林啸水吟,西部稷王孤峰独标,中部涑水河谷平坦富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矿产丰富,环境优美。
区位交通便捷。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北端,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大运二级公路、大西高铁纵贯其境,闻(喜)垣(曲)高速、闻(喜)合(阳)高速横穿而过,距离运城机场仅20分钟左右路程,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文化底蕴深厚。闻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南巡,途经此地欣闻平南越大捷,遂赐名“闻喜”,至今已有2128年的历史。闻喜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裴氏家族驰名全国,先后出过裴度等59个宰相,裴行俭等59个大将军,七品以上官员有3000余人,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裴氏文化;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毋丘俭,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堪舆学鼻祖郭璞,南宋名相赵鼎及“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都是闻喜人。革命战争年代,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就是从闻喜打游击走出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植棉能手吴吉昌、小麦专家刘忠义和林业劳模张良忠曾驰名全省和全国。改革开放后,又涌现出了李海仓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
农业优势凸显。闻喜耕地面积81.9万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也是全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农业上形成了“粮、菜、果、药、畜、苗木”六大主导产业布局,拥有牧原养殖、象丰农牧、康培苗木、唯源调味和卫嫂馍等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工业极具潜力。经过多年来持续发展,培育形成了钢铁、金属镁、玻璃、建材、化工、陶瓷、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拥有全省第二大钢铁企业——山西建龙,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银光镁业、全国日用玻璃行业龙头企业——宏伟玻璃、全省最大的清洁环保型水泥企业——冀东水泥等一批优势企业,是全省最大的原镁及镁合金生产出口基地和日用玻璃器皿生产加工基地。目前正在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打造中西部地区精品钢生产制造基地、黄河金三角区域综合性工业服务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强县。
【建制沿革】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郡。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历代县名未改。
闻喜春秋时期名曲沃,秦置郡县,改曲沃为左邑。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今河南偃师)经此,闻官军平南越(今广东)大捷之喜讯,遂将左邑桐乡改名为“闻喜”。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导。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西省运城专署,1954年临汾、运城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闻喜属之。1970年晋南专署又分为临汾、运城专署,闻喜复归运城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地理坐标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同候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运城接壤;南与夏县为毗邻。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
地貌。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条山横亘东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汤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东有紫金山,海拔达千米左右。中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县境。峨嵋岭位于县境北部,一般海拔为650至800米。
水文。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在县境内流程83公里,由东向西南流入黄河。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
气候。闻喜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均气温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无霜期190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闻喜县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初步探明的矿藏有16种,其中金属矿有铜、钼、钴、金、铁、铌、钽、铀等8种;非金属矿有长石、石英石、石灰岩、蛭石、石榴石、大理石、型砂等7种。
闻喜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大荞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药材、花生等。
【政府网站】http://www.wenxi.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