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簏,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东临隰县,南连大宁,北接石楼,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其中农业人口4.95万),县域常住人口49946人,辖2镇4乡、5个社区、64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年均气温9.5℃,无霜期183天,年降雨量500mm左右。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大小2500多条沟道纵横交错,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21米,最低海拔511.9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境内河流除黄河纵贯西境外,主要干流有芝河、桑壁河两大河系,水资源总量4814万m³,耕地面积35万亩(基本农田27万亩),森林覆盖率28.3%,林木绿化率40%。199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2017年被确定为山西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2年多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市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9.5%、全市排名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87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排名第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875元和8222元,同比增长6.9%和14.2%、均为全市第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8亿元,同比增长1.6%、全市排名第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1亿元,同比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29.83%。
县情特点可概括为“五个地”:
一是历史厚地。西汉置狐讘(zhe)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永和”沿用至今,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千年古县”之称。境内存有旧石器、新石器、商周墓葬、汉代城堡等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斧和陶片、商周青铜器、唐代石佛头像、宋代瓷枕等多件珍贵文物被国家、省博物馆珍藏;文庙大成殿、楼山龙王庙为元代建筑,全国罕见。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文庙大成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楼山古建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4项、市级2项、县级3项)。
二是生态福地。持续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誉为“教科书”工程,享誉国内外;精心打造的芝河源头“永和梯田”,保存了最完整的北方梯田农耕文化,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梯田景观;76万亩生态防护林和20万亩红枣、18万亩核桃、6万亩苹果、18万亩野生槐花经济林,形成巨大的天然“氧吧”,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4%以上,空气质量指数连续五年全市排名前列,夏无酷暑、冬无雾霾,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发展康养、休闲、旅游等阳光健康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三是红色圣地。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李家崖党支部。同年,刘志丹、谢子长到永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历时75天,转战山西50余县,进行了著名的“红军东征”。东征期间,毛主席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前后生活战斗了13个日夜,亲自指挥山西的对敌斗争,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红军东征在我党的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毛主席旧居是官方认定临汾市唯一的主席路居地,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和山西中华文化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临汾市党员教育基地和临汾市廉政教育基地。
四是资源宝地。天赐乾坤湾,地赋天然气。永和气田位于我国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山西省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矿区、中油煤公司重点打造的“样板气田基地”。储量大:境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为1100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500-800亿立方米;品质好:永和天然气属于致密砂岩气,甲烷含量97.9%,不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杂质,品质较好;产能高:自2006年起,累计投入63.14亿元实施勘探开发,年产量达到10.4亿立方米;管网输配能力达到61亿立方米,境内4条长输管线与国家、省级管网实现了互联互通互保。县域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输送、转化利用全产业链初步形成。文旅资源丰厚,境内有黄河乾坤湾、楼山、“永和梯田”、望海寺等众多旅游资源。乾坤湾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经典代表,多次作为对外宣传主题背景呈现在世界面前,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标识、祖国壮美山河标志性品牌。2021年12月,永和黄河乾坤湾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五是开放高地。永和自古就是晋陕两省双向物流的交汇枢纽,更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距革命圣地延安138公里,距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插队的梁家河57公里。全县道路总里程1084公里,341国道、霍永高速横贯东西,248省道、沿黄公路纵接南北,“四好农村路”覆盖所有自然村。特别是“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陆续贯通,不但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农特产品销售运输难题,也把全县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打通了发展路径、打开了发展空间,使永和连贯晋陕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政府网站】http://www.sxy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