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地,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全县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隶属晋城市,下辖12镇、3乡,320个行政村,16个社区,常住人口36万。侯月铁路穿境而过,与天津、日照、连云港等港口以及附近的长治、太原、洛阳、郑州、运城、西安等机场都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阳城历史悠久,文风长盛。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叠属韩、魏。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县,属河东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在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文风长盛,名人辈出。自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明清两代,先后出过4名尚书、2名宰相。清顺治三年,10人同中举人,10人同中进士;顺治八年,又有10人同中举人,留下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先后考入各类大专院校近3万人。
阳城资源丰富,能源充裕。拥有煤炭、煤层气、铝矾土、硫铁矿、陶瓷黏土、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56.18亿吨,占山西省总储量的1/10还多,是全国优质化工原料无烟煤生产基地;煤层气探明储量78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水资源可利用储量15.8亿方,在山西属于相对的富水县;有动植物1100多种,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有40多种,其中野生猕猴、林麝、鹿、金钱豹、大鲵和褐马鸡等极为珍稀;有野生中药材300余种,红豆衫北方罕见,山茱萸全国最佳。拥有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总装机330万kW,年发电量200亿度,县域内电网完善齐备。中国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和山西至河南煤层气输送管道穿越县境,并预留配气口。
阳城气候宜人,风光独特。阳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1.1%,林木绿化率达到56.7%。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人文景观以“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为代表,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明代民居城堡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等。自然风光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蟒河为代表,有喀斯特地貌奇观析城山、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所九女湖等。
阳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按照“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四篇大文章、推进五城同建”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企稳回升、稳中有进、进中蓄势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6.1亿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3亿元,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2亿元,增长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9亿元,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9031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8525元,增长6.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省县级十强;固定资产投资跻身全省县级前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全省县级前五;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全市保持争先态势。我县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先行创建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自然地理】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略呈凸形。东与晋城市泽州县相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西南与运城市垣曲县接壤,西部、北部与沁水县为邻。全县土地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合295.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5%,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3%,居晋城市六县(市、区)的第3位。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度。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度,最低曾降至零下19.7度。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9度,最高曾达40.2度。日最低气温一般在十一月初降至零度以下,翌年四月上旬回升到零度以上。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659毫米。降雨特点为: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区域差别大,强度变化大,最高年曾达852.2毫米,最少年只有335.2毫米,降水总量的58%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目前,农作物的主要耕作制为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一熟制。
全县河流均属黄河水系。西起索泉岭,东至三盘山为南北分水岭。分水岭以北主要有沁河、芦苇河、获泽河。沁河位于县境东部,县内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芦苇河位于县境北部,县境内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获泽河位于县境中部,县境内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845平方公里。分水岭以南有次滩、盘亭、南门、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龙门等八条小河,合计流域面积380平方公里,沁河最大,河床平均宽度260米,最大洪峰流量1.5万立方米/秒。全县地下水、地表水总储量3.8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22亿立方米,地下水1.984亿立方米,重复量为1.502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1.54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0.31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1.229亿立方米。
主要山脉:太行山西支伸入县境南部,中条山东支伸入县境西南端,太岳山从北延伸县境中南部。山脉分布为:县境南部有海拔1888.3米的析城山,山顶平阔,面积约20平方公里,称为圣王坪;析城山主峰向四周围延伸,向南面延伸的有风山岭、五斗山、大乐岭、鳌背山;向西南延伸的有小尖山,云蒙山;向东延伸的有指柱山,三盘山。北部、西部分布有牛头山、仙翁山、壑山、白龙山、黄龙山。属太行山西支末的有大岭头。这些山脉高度均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点云蒙山峰海拔1951.4米,最低点三窑乡沙腰河村南沁河出界处380米。
全县境内山峦起伏,奇峰叠嶂,沟壑纵横,河流交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全县高中山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区和河谷盆地区五大地貌单元。
全县土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约1082.4平方公里,合16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丘陵面积787.2平方公里,合118.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海拔700——1000米之间;河谷平川面积98.4平方公里,合14.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海拔600米左右。全县耕地面积2002年底为56.0865万亩,比1979年减少7.9479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12.4747万亩。牧坡草地面积32.97万亩,森林面积12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6%。
【政府网站】http://www.ycz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