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超60%。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也成为国内一些城市在汽车制造业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合肥、常州都是乘着新兴产业这股东风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跃迁。
上半场拼产能,下半场拼综合实力。近日,有关专家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竞争,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拓展等因素同样重要。
深圳上海领先优势明显
产值门槛已近4千亿
2023年各地新能源汽车产量陆续公布。深圳以178万辆首次登上全国第一的宝座,紧随其后的是上海(128.68万辆)、西安(98.38万辆)。
三城的排名也在三年交替。2021年,上海以63.2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比同期深圳(29.95万辆)和西安(26.9万辆)的总和还要多。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以101.52万辆险胜上海(98.86万辆),深圳则只有87.47万辆。
但西安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足百万,不及2022年。上海近三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分别是160%、57%、35%。深圳则连续三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超过100%。
根据深圳市工信局数据,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2154亿元;另据深圳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通过测算可知,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值可达3991.3亿元。
根据上海官方数据,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产值比上年增长32.1%。产值数字并未披露,但红星资本局注意到,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总产值为2888.25亿元,通过测算,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可达3812.49亿元。
深圳、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产值都逼近4千亿大关,也让城市新能源车产业竞争来到了一个新门槛。
“目前,深圳和上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领先地位已经初步显现,但未来是否能够保持并进一步扩大优势,还需要看其能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红星资本局表示。
后起之秀竞争激烈
冠军之位三度易主,第二梯队也正虎视眈眈。合肥和常州异军突起。
去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较2022年产量翻了一倍多,目前比西安少24万辆左右。根据合肥市官方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700亿元,新能源汽车已成长为合肥第二大支柱产业。
长沙与合肥旗鼓相当。2023年,长沙市新能源汽车产量72.69万辆,与合肥仅有2万之差。2022年,长沙市汽车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600亿元。
新晋万亿城市常州,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近68万辆,同比增长约34万辆,增幅近100%。据中国证券报,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车完成产值1400亿元,同比增长126.6%。
郑州也有黑马之势。2022年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6.98万辆。一年后,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已增至31.6万辆,涨幅高达352%。
这离不开比亚迪的落户。2023年郑州比亚迪板块完成产值334.7亿元,生产整车超20万辆。这一产能占郑州新能源车产量的六成之多。待全部比亚迪郑州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百万量级。
近两年全国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从近年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市排名来看,深圳、上海、西安等城市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竞争力,但冠军之位的频繁更迭确实表明,目前尚无一个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绝对优势。”朱克力认为,这既与各城市在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激烈竞争有关,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他预测,未来几年这种争抢局面可能会持续存在,会随着某些城市的产业优势逐渐凸显而趋于稳定。
2025年格局未成定数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冠军城市还未成定数。这些城市也明确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产能)目标:合肥产能超300万辆,柳州产销量超300万辆,广州、深圳产能超200万辆,西安产量150万辆以上,上海产量超120万辆(已完成),重庆和成都产量都是10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并非简单的产量比拼,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除了产量之外,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市场拓展等因素同样重要。”朱克力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的性能、品质、智能化水平等将成为竞争的关键点。
上半场拼产能,下半场则是拼产业链、创新链。
深圳和上海优势明显。目前,深圳全面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上海则有上汽集团、特斯拉等龙头企业加持,新能源产业优势和集聚程度与深圳难分伯仲。
“新秀”合肥与常州则分别瞄向“新能源汽车之都”与“新能源之都”。
汽车已被定位为合肥“首位产业”。合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支持比亚迪、大众、蔚来、长安等做大做强。常州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今年2月江苏省发布文件,支持常州高质量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创新升级,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作为传统汽车重镇,广州和重庆也正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今年2月,广州市重点项目正式公布。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31个,涉及投资高达约440亿元。
重庆则在2022年就发布了34条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同年,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排在首位的就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朱克力认为具有产业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城市更有机会脱颖而出。他指出,产业链的完善和协同也将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等。此外,市场拓展同样重要。“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谁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谁就更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