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百科 > 视界深度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百草之王”的进阶路——我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2024-01-09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隆冬季节,长白山脉银装素裹,雪窖冰天,皑皑白雪覆盖着吉林大地130多万亩山间参地,小小的人参在这片黑土地之下静静地积攒能量。

  地处松江之源的抚松县万良人参小镇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远来之客,从大宗厂商到直播“网红”,让吉林人参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从精深加工提升到全产业链布局,“百草之王”让吉林这片沃土热流涌动……

  把握产量质量品牌的“主脉搏”

  每个月“逢1或6”的日子,集安市清河镇都会有热闹的人参集市。走进野山参交易市场,询价声、叫卖声、电商直播声,不绝于耳。郭庆江和妻子在市场内经营着一个摊位,说起收入,他满意又“低调”地说:“平均一年能卖80万元吧,我俩不算卖得多的,有的能卖上百万呢。”据了解,清河镇80%的群众都从事与人参产业相关的工作,居民收入的80%以上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参产业。

  进入冬季,虽然已经过了交易高峰期,但在有着“全球最大人参交易集散地”之称的抚松县万良人参小镇,依然可以找到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功效的人参和人参制品。

  作为全国人参产量第一大省,人参产业是我省最具优势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2023年我省人参产业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集群化发展态势,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均得到稳步提升。据省农业农村厅参茸办公室统计,2023年,我省园参种植面积14.5万亩、鲜参产量3.4万吨,林下参种植面积116.5万亩、鲜参产量3.4万吨,全省人参产业综合产值708.5亿元,同比增长10.3%,首次突破700亿元。

  我省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把人参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规模产业,构建起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在抚松、集安、靖宇、通化、延吉等地,形成了以人参为主导的产业带。

  为保障人参质量,我省先后制定15项人参领域国家标准和近50项地方标准。同时,为参农提供标准、绿色的种植方案。与种粮食一样,我省人参种植也全面开展测土种参和产品检测认证,全省园参平均单产由每平方米16公斤提高到20公斤,优质率达到75%以上。

  在抚松县松江河镇小山村,一排排低矮的棚膜覆盖着被精心“照料”了4年的人参,还要等到9月才能收获。吉林参王植保科技公司专门为参农提供“种植方案”,负责人徐怀友带领“参博士”团队,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人参植保技术和人参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徐怀友说:“坚持标准化科学种植,通过指导参农规范使用药肥,实现了人参品质和产量的双赢。”

  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我省集中力量打造“长白山人参”区域公用品牌,截至“十三五”末,“长白山人参”品牌生产企业达到52家,品牌产品达到206种。共认定“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173个,认证面积近48万亩,人参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同时,各地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抚松人参”“集安清河野山参”等区域品牌,“新开河”“紫鑫”“大自然”等企业品牌融入了区域优势、文化特色和健康养生等因素,价值和市场影响力迅速提升。

  面对挑战寻求“大机遇”

  虽然人参产业在我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园参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非林地人参种质资源紧缺、精加工能力、品牌驰名化亟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产业发展和升级。

  随着国家相关林业政策的出台和国家环保督察力度的加大,我省明确禁止利用采伐迹地种植人参,林地种参面积逐年缩小。参地不能“重茬”,抚松、集安等地的“老参农”,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已经到黑龙江、辽宁甚至山东等地种植人参。

  在辽宁省桓仁县,一家来自集安市的人参加工企业,从2016年开始流转当地约10公顷的农田种植人参。该企业负责人坦言,农田栽参土壤情况复杂,产出的人参有农残风险和其他病害的可能。“非林地种参技术尚未成熟,且这些种子都是曾经林地栽参的品种,对农田的适应性也需要验证。”由此,我省人参产业因林地和土地资源的限制而受到影响。

  除了土地资源,种质资源是另外一个“卡脖子”问题。目前我省已经审定了13个人参品种,皆为适合采伐迹地种植,如边条参、大马牙、二马牙等品种。然而,采伐迹地不能再种植人参,这些人参品种和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延续也面临挑战。另外,当前我省非林地种植的人参品种多以外来品种为主,非林地品种研发和驯化需要一个漫长过程,非林地优良品种短缺直接影响人参生产。

  精深加工水平不足。在万良、快大、澳洋等人参交易市场,所销售产品大多是“原材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包括各种等级的人参蜜片、红参等。而其中大部分化妆品、保健品、生物制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拳头产品,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我省人参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情况和问题,但是这也意味着产业空间巨大,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同样有更多的机遇,而利用好这些发展机遇,必将推动我省人参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特色产业三产融合“聚能环”

  优质的种源才能种“地道”的好人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参种,将从源头和资源上,进一步推进高品质人参应用,推进我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通过采用系统选育技术,从吉林省长白山区采集的野生人参籽,经过五代、26年的系统选育,培育出的丰产优质的研究成果——中农特久兴1号。5年生人参单支可以达到150克以上,6年可达到220克以上,具有产量高、质量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点。

  发展“林参间作”种植模式,稳定人参种植面积。在我省东中部山区,次生林、经济林中可以采用林下搭棚的种植方式栽参。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亚玉研究员说:“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种植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林下仿生种植模式,通过搭遮阴膜,增加人为干预,可提高人参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这需要林业等相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制定林种、土地等相关条件的种植标准,支持次生林“林参间作”,从而保证参农有地可用。

  进一步提高人参的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科技创新要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位于抚松县的吉林大学长白山资源与健康研究院,是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展示大厅内陈列着人参大米、人参复合肽粉、人参蜂蜜等新开发的产品。省科协副主席韩宇鸿说:“人参产业的精深加工,要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整的人参科技创新体系,让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以人参精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以人参花、叶等为原料的人参滴丸和胶囊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销售负责人刘勇拿起一个葫芦形小瓶介绍道:“人参提取物相关保健品科技含量高,别小看它,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进入万良人参小镇,道路两侧人参“商行”装修精美,店内销售人参蜜片、百年野山参等,品类丰富。吉林省特产学会副秘书长范琳琳说:“人参交易市场可以尝试与旅行社开展合作,成为游客行程中的一站,这样不但可以推介人参,还能进一步增加销售额。”引导人参市场充分发挥区位、物流和产品资源等优势,与旅游、文化、会展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从而打造商旅文展等一体化品牌市场。

  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完整人参产业链。延边大阳参业开发出以人参为特色的休闲体验游,在林下参基地修建木栈道、人参博物馆,游客既能在野山参博物馆了解人参文化,又能在“参把头”的带领下体验挖参乐趣。大阳参业负责人汪庭瑞介绍,林下经济与休闲旅游结合,人参变成了“一棵一个价”,游客挖参“开盲盒”的特殊体验,成为了企业新的增长点。(冯超)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81-5961-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