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近年来,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着力整合国内外资源,持续建设跨境产业合作平台。2017 年起,平台以汽车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为重点,联合国内外专业机构,发起平台标志性活动—“中德汽车大会”,迄今已成功在两国 6 个城市连续举办五届,2022年中德汽车大会将于9月在德国柏林举办。大会推动中德、中欧间汽车产业相关企业、项目、机构、集群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接与合作,包括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合作、投资落地、法律、人才服务等,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树立了独特的品牌。
在此基础之上,平台进一步聚焦产业创新与国际化发展,于2022年正式推出“世界汽车创新大会”平台,大会一方面以产业创新为切入点,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项目与创新资源,将其打造成产业各方了解创新趋势、释放合作需求、展示创新成果的枢纽;另一方面突出国际化特色,引入更多海外合作渠道,如美国、以色列、新加坡、北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大会内容包括会议、展览、赛事、洽谈等,主体活动每年10月底在中国定期举办,并通过全年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助力国内外产业参与者常态化交流与对接。
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生命健康产业是维护国家安全与提升人民福祉的重大事业。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战略任务。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日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
为提高投资促进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我局正在搭建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国际合作需求为导向的“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以推动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投资促进合作机制。借助跨境平台,中外企业可以高效了解各国和地区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和趋势,接触优质合作伙伴和项目信息,也可获得拓展市场、投融资并购、技术和管理合作等方面的资讯。
日本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同时也是我局重点关注的国家。我局在中日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建设上将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目标,按照服务内容汇聚包括企业、行业商协会、金融机构、媒体等在内的多种类型伙伴资源,实现务实高效的投资促进服务。
利用展会平台,切实发挥中日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功能。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举办配套活动“中日先进技术交流对接会”、“中日(东莞)先进制造业恳谈会”;在第三届中国开发区创新发展大会期间举办“中日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交流会”,活动吸引了日本驻华使领馆代表、日资企业高管、日本投资促进机构和商协会负责人、中国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代表参加,取得良好的效果。会后相关地方政府代表对日资企业和机构进行回访,探讨合作方向。
创新合作模式。与日本中日数字总商会启动“中日在线——商务投资合作平台”建设,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中日各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宣传推介、项目对接、咨询服务的有效渠道,务实推动中日投资合作。
探索围绕特定细分领域推行模式合作,目前正着研究推进中日数字经济、5G、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方式,探索与地方政府开展中日产业深度共建合作新模式。通过日本先进技术的导入,引导中日企业开展技术对接和交流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市场,链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中日产业深度合作,促进地方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国际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EIIP)
国际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EIIP)是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牵头成立的全球新兴产业资源共享、产融共赢的开放型合作服务平台,下设领航中国(LEADING CHINA)和国际创新创意产业投资合作促进中心(GCIPC)两大业务板块。
领航中国(LEADING CHINA)系列活动,以搭建务实高效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综合性平台为愿景,是EIIP的宣传窗口和形象大使,承担着品牌营造和前沿开拓的任务。领航中国系列活动项下的领航中国·高精尖产业项目推介会和领航中国·新兴产业投融资合作大会始终保持着高活力状态,持续汇聚各类高精尖项目。
国际创新创意产业投资合作促进中心(GCIPC),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联合电子城高科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以地方需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为文化科技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提供政策指导、市场开发与客户对接、投融资对接及项目落地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先后设立北京中心(位于电子城高科国际电子总部四层)、长三角分中心(位于苏州相城经开区阳澄湖国际科创园C栋)和国际创新创意协同创新平台(章丘)。未来,中心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选址落地分中心,务实推动产业集聚与项目的精准落地,构建新兴产业新生态。
中欧信息通讯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机制
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欧洲)(以下简称“欧洲中心”)是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在海外设立的办事机构,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欧洲中心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驻欧洲代表处合署办公,形成商务部投资促进局面向欧洲国家的“政府+企业”一体化国家级投资促进平台,负责开展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促进工作,参与并维护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投资促进联系机制。
为进一步创新投资促进与合作新模式,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欧洲中心与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服务网络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中欧信息通讯产业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投促机制”。
投促机制于2020年7月24日正式启动成立,由中欧贸易与投资促进和信息通讯产业有关部门自愿组成,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商协会、智库、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产业链关联企业与用户单位,旨在建立中欧ICT产业跨境投资促进与合作交流平台,构建中欧ICT产业投资合作生态圈,务实开展中欧绿色和数字领域投资合作,促进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与投资合作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投促机制由2家发起单位、18家首批支持单位和16位中方高级专家组成。投促机制首任轮值主席单位是联想集团。
中欧信息通讯产业投促机制首批支持单位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海关总署全国海关信息中心、福建省商务厅、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比利时瓦隆出口投资局、荷兰中欧投资促进会、瑞典中国北欧创新创业基地、瑞士绿色数据中心与中国联通瑞士分公司等18家首批支持单位。
中欧信息通讯产业投促机制中方高级专家包括: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国家信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杜平先生,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原经济参赞张加强先生,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原巡视员聂林海先生,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马利总架构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李广建教授以及联想集团全球副总裁黄莹博士等16位中方高级专家。
投促机制成立后将围绕构建中欧ICT产业跨境投资促进与合作平台的核心任务开展工作,以产业为主线,务实高效与地方及支持伙伴单位合作,为支持单位服务,创建中欧ICT投资合作良性发展生态圈,为中欧ICT产业投资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欢迎感兴趣的有关单位和组织加入投促机制,共同开展中欧双向ICT产业投资促进务实合作。投促机制秘书处设在中国北京市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市,欢迎参与。
中德智能制造产业跨境平台
建立背景。全面贯彻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要》的指导精神、深入实施“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等两国重大战略,促进德国技术、理念与中国市场、资本的有效对接。以信息和制造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都希望借助这一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德制造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工作组的建立,旨在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以举办“中德智能制造论坛”活动为具体抓手,搭建投资合作平台,整合双边资源网络,完善服务体系。
工作定位。以“聚焦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合作、搭建双向投资促进平台”为主题,旨在加强双方在智能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德中小企业常态、高效、务实和共赢地交流合作。搭建跨境产业合作平台,逐步推进中德投资者、引资者、中介机构的有效凝聚,实现业内持久稳定地对接与交流。
绿色低碳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也加快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布局,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今年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会首次提出“绿色低碳产业”的表述,要求“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商务部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从两方面贯彻落实“双碳”目标:一是引导国家级经开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也提出“引导外资更多投向数字转型、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产业”的目标。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作为商务部双向投资政策的执行机构,主动对接新形势、新要求,在原有“新能源产业跨境合作平台”基础上,创新升级“绿色低碳发展跨境合作平台”。“绿色低碳产业跨境合作平台”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技术等绿色低碳产业以及碳交易、碳金融等辅助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通过展会推介、论坛研讨、项目路演、产业调研、政策解读、专业载体共建等形式,从顶层设计、投资引资、产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方面服务地方、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推动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的全方位跨境合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国际股权投资创新服务平台(GEIN)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国际化、专业化投资促进体系作用,加强对各地投资促进机构工作的引导与服务,促进国内外资本与项目资源高效对接及资本间密切合作,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和赋能,协助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加速项目转化落地,助力各地投资促进工作开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金融、投资服务、产业、科技、载体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国际股权投资创新服务平台(GEIN)是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发起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作机制。作为平台发起单位、平台工作的总设计方和推进方,投资促进事务局负责平台工作计划制定、伙伴资源拓展、合作场景开发、服务宣传推广等工作。平台将紧密依托我局现有工作网络和专业资源,围绕合作渠道拓展、信息资源共享、品牌活动建设、服务载体落地、基金合作等多种场景开展合作。
平台以股权投资为工作主线,通过联合金融与投资服务领域知名企业、机构,延伸投资促进服务链条,聚焦成长型企业和一级市场,整合海内外投资方与融资方资源,打通资本与项目信息屏障,激发地方产业和资本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促进金融与实体产业和谐共生。
平台面向国内外招募合作伙伴(以下简称“合作伙伴”),合作伙伴是平台工作的主要承载方、内容的建设方,也是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合作的受益方。合作伙伴负责落实平台有关专业化工作,提供平台所需特定资源,承接平台项下相关业务。欢迎有关单位和组织加入伙伴计划。
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中国是一个化工大国,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到文化艺术、娱乐等精神生活,都需要化工产品为之服务。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重污染,高排放,以及部分核心技术卡脖子,化工产业链条有所缺失等等。党中央提出要绿色发展化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调研时指出:能源化工要持续发展,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能源发展要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这样既不会触碰到超出资源、能源、环境的极限,又 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适应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把我们的地球家园呵护好。
我们在总书记定下的基调下,来开展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的建设工作,围绕绿色化工产业打造“产业链+生态圈”的全产业链跨境合作平台,实现绿色化工产业双向投资的高速匹配和精准对接,实现我国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部门梳理了化工产业的行业细分,化工产业资源积累,国外产业集群情况,国内化工产业分布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搭建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建设的思考。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思考,落实具体行动,扎实推进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建设,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一、创新工作新模式,丰富跨境合作平台国际资源基础。
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医药化工产业部积极创新工作模式,通过线上连线、线下拜访相结合新模式,拓宽工作渠道,不断丰富各类国际性资源。目前,本平台已汇集了多个欧洲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如:荷兰鹿特丹临港工业区、德国巴伐利亚化工产业集群、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等优质资源。并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中国欧盟商会石化、化工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国际性行业协会达成合作意向,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高端资源正不断聚集。
二、深度服务行业内大型跨国公司,扩大跨境合作平台行业引领作用。
依托化工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本平台已集聚了近50家全球500强大型化工企业。已为赢创、三菱化学、埃克森美孚、法液空、空气产品、大金氟化工、壳牌、默克等20多家企业提供优质深度服务,解决实际需求。疫情发生至今,平台按照商务部统一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到“稳外资”工作中,配合外资专班组织化工行业外资企业座谈会,通过外资专班向中央报送企业反应的相关诉求及建议。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及时反馈重点外资项目现状,为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保驾护航”。至此,在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的辐射带动下,行业引领作用不断彰显。
三、积极拓展、精准对接跨境合作平台国内地方资源,开展夯实地方合作。
国内板块,本平台重点围绕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地区开展工作,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平台国内地方资源不断夯实。目前,依托我局与潍坊、济南、大英等地方的投资促进合作,已举办了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洽谈会(潍坊滨海)、绿色化工产业跨境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大型活动,先后组织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活动、赴各地方实地考察,对接资源,推动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