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西夏区总面积1129.3平方公里,东起包兰铁路,西至贺兰山口轴线,南临永宁县,北接贺兰县,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市辖区。下辖2镇7街,18个行政村、64个社区,有行政事业单位123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416个。常住人口449975人(城镇人口408933人、农村人口41042人),城镇人口占比90%以上。2022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位列自治区第二、银川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亿元、增长1.49%;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43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增长2.9%。
地理位置
西夏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部,是银川市所辖县区之一,银川市西夏区西至贺兰山分水岭,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东至包(头)兰(州)铁路,与金凤区为邻;南北分别与永宁县和贺兰县相连。
地形地貌
西夏区地貌属宁夏北部平原和山地地貌区,总体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贺兰山山前洪积扇和黄河冲积平原两个地貌分区组成,其中:贺兰山山前洪积扇:分布范围从贺兰山东麓至西干渠,海拔 1130~1550 米,以 1%~30%的坡度向东倾斜,坡面山洪沟道较多,地表破碎多为砾石。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105~1119 米,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势较为平坦,地面坡降在 1/1500~1/4000,其中东西坡降较南北坡降大,属冲积平原老灌区。项目区位于西夏区中西部,属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中部,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地势开阔平缓,其中浅山区山洪沟道较多,地表破碎,多为砾石,海拔高程1113-1242 米。
气候宜人
项目区气候属于中温带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晴天多,雨雪少,日照充足,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气温 8.5℃,最高气温 39℃,最低气温-30℃,年均日温差 10-15℃,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经果林。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 3019.5 小时;≥10℃的积温年均 3326.9℃;无霜期 160~180 天。 年均降水量为 200 毫米左右,年均蒸发量 2000 毫米,干燥度 4 以上;最大风力 12 级,8 级以上大风年均 22 天以上。 主要灾害天气有大风、沙尘暴、霜冻、山洪等。
水资源
项目区地处贺兰山洪积扇区,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地表多为季节性泄洪沟道,多数沟道在在枯水季节河水断流,河床裸露。受地形地貌、海拔高程和降雨影响,沟道水流具有暴涨暴落特性。大气降水除部分以地表径流自泄洪沟道流出外,还有部分补给了基岩的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带内或渗入层状裂隙带。山前东麓地下水埋藏深度150-300米,多为基岩裂隙水、碳酸岩裂隙溶涧水河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沟谷潜水,地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 克/升。
土壤类型
项目区土壤类型有石质土、粗骨土、灰钙土、淡灰钙土等土类。
植被现状
项目区受地理环境、气候因子、土壤条件等影响,植物类型较为单一,且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的特点,主要为荒漠草原植被,包括戈壁针茅、刺旋花、芨芨草、狗尾草、猪毛菜、黄蒿、冰草等。人工栽植的林木主要有沙枣、刺槐、新疆杨、旱柳、垂柳、臭椿、白蜡、国槐、金叶榆、樟子松、桧柏、红柳、柠条、金银木、红瑞木等。经果林树种有枸杞、葡萄、杏树、李子、枣、苹果、梨、核桃等。
面积人口
西夏区总面积1129.3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夏区常住人口为449559人。
贺兰山地
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分水岭偏于山体东侧,顶面较平坦。两坡斜面不对称,西坡长而缓,沟谷比降小;东坡短而陡,沟谷比降大。山地北接乌兰布和沙漠,南连卫宁北山,西邻腾格里沙漠。在今西夏区境内贺兰山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南北长约30公里,面积40.01万亩,全山为石质中高山,山体完整,主峰马蹄坡位于苏峪口沟北同构成了地台的基底。地台的盖层沉积相继为中~上元古界。古生物群面貌主要为华北型。与华北地层区腹地比较,西夏区境内地层发育具有沉积厚度较大,中。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普遍具有轻度变质等特点。
岩浆岩
黄旗口斜长花岗岩体,是宁夏最大的一块岩体,出露于境内贺兰山前自北向南经苏峪口一拜寺口一镇木关口一大水渠口一黄旗口一滚钟口一大口子一南水一带。分布面积约58.5平方公里。北段被断层所切,东部被新生代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层覆盖,西部与元古代长城系黄旗口群不整合接触。黄旗口斜长花岗岩体主要由中粗粒黑云斜长花岗岩及粗料似斑状黑云斜长花岗岩组成。自拜寺口沟内的西夏方塔遗址向山外,岩体可大致分为四个细相带,即中粗黑云斜长花岗岩带(过渡相)、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带(中心相)、中粒黑云斜长花岗岩带、中粗粒花岗岩带(边缘相)。
构造
西夏区东西较窄,南北略长。贺兰山中段近70公里在银川市境西缘,呈北偏东走向。银川市境东部是坦荡辽阔的平原。按照“多旋回”说,西夏区位于我国东、西两大构造带的枢纽部分。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西缘拗陷带的贺兰山台陷和银川地堑,为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间前拗陷区。西部贺兰山属燕山运动形成的多旋回陆相拗陷,东部平原区则为喜马拉雅山期形成的多旋回断陷区划。贺兰山及银川平原,在其漫长的地质发展中,经受了多期的、特定而强烈的应力作用,接受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剥蚀与形变,使之形成了兼具我国大陆东部和西部不同特色的地质构造奇观,即多种构造体系的交织复合带。它呈东北200—300方向延伸的银川断陷盆地,代表着中国东部特有的新华夏构造带。
气候
西夏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位于国家季风区的西缘,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在冷空气南下之要冲,夏季处在南季风西行的末稍,形成较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按全国气候分区,西夏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在宁夏农业气候区划中,西夏区属于引黄灌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条件。西夏区是日照和太阳辐射量充足地区,它位于中纬度地带,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天气系统也多来自西边。同时又是季风气候区,夏季东南风带来水气,冬季西北季风带来干冷的空气。地理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上。西夏区地处内陆,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贺兰山呈北偏东走向,对防止西北寒流风沙入侵、水气受阻抬升等都有明显影响。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明显的大陆性气候。西夏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寒夏暑,春季多风沙,秋季雨集中;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无霜期短而多变。根据西夏区境内地形地貌和局地小气候分布的变化规律又具体划分为贺兰山区和引黄灌区两个一级区,在引黄灌区中又进一步划分新灌区和老灌区两个二级气候区。其主要区别是:贺兰山区属山地气候类型,气温变化垂直分布,高寒多雨,适宜林木生长;灌区为山前平原气候,有较好的水、气条件,温度适中,宜于农作物生长。
光能
西夏区地理海拔较高,气候干燥,晴天多,雨雪少,故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藏拉萨市,属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区。
太阳辐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6千卡/平方厘米,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太阳辐射多10千卡/平方厘米,比江南地区多30千卡/平方厘米,分布较均匀。但受气温影响,有时太阳辐射量则有所降低,其中大于等于O℃的作物生长期(3月10日~ 11月17日)太阳辐射约114.4千卡/平方厘米,大于等于5℃(4月1日。10月27日)约102千卡/平方厘米,大于等于10℃的作物活跃生长期(4月20日~ 10月8日)约86.5千卡/平方厘米,分别占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78.40/0、700'/0和590/00年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依季节而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3~5月)、夏(6~8月)、秋(9~ 11月)、冬(12~翌年2月)四季的太阳辐射量分别占年太阳辐射量的290%~29.7%、34%~34.3%、20%~21%、15.7%~15.9%。就月而言,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前后相差一倍多。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2~5月为急升阶段,8~9月为急降阶段。作物生长季节4。9月太阳总辐射量88~91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3010。小麦生育期(4月1日—7月15日)太阳总辐射量54.5~55.9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60/0。水稻生育期(5月1日—9月30日)太阳总辐射量74~76.6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3010。
日照以银川气象台1951~2006年实测资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39.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9%。日照的年变化,以季节而论,高值时段出现在夏季,为288.7~302.3小时;低值时段出现在冬季,为209~220.6小时。从日照的月分配来看,最大值出现在6月;为289.3。302.3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1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为209~221.5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7.20/0~7.3%,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幅度80~90小时。
云量多年平均总云量4至5成左右,低云量0.9成左右。云量的年变化可分为:1—3月为上升阶段,4~9月为高值阶段,10~12月为下降阶段。5月份云量最多,为5.5成;12月份,云量最少,为2.7成。每年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成的晴天为114.8天,日平均低云量小于2成的晴天为296.1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的阴天为69.7天,日平均低云量大于8成的阴天为2.9天。
气温
黄灌区全年平均气温为8.3℃。8.6qC,略呈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四季气温:1月是冬季的代表月份,气温最低为-9.0℃,月平均气温为-4℃以下;入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迅速增强,气温回升很快,3月,气温上升到2℃以上,4月是春季的代表月份,月平均气温在10.5℃以上;7月是夏季的代表月份,也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在23.4℃,而6月、8月气温则基本相同,月平均气温都在21.5℃左右;从9月开始,气温迅速下降。10月平均气温降至9℃左右,1 1月接近0℃。秋季气温分布与春季相似,但秋温比春温低2℃左右。
月平均气温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气温的年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月平均气温低于O℃以下的有12月、1月、2月,月平均气温在-4℃;3月、4月、5月为上升阶段,5月与2月相比,上升幅度约21%;6月、7月、8月为高值阶段,月平均气温高于21%;9月、10月、1 1月为下降阶段,下降幅度在20℃左右。气温的年变化十分迅速,升温和降温的过程短而急剧。
气温年日较差年、日较差大是西夏区气温的重要特点之一。平均气温年较差在3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较差为13.1℃。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变化不大,幅度为11℃~16℃。月气温平均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4月,月气温平均较差最小值出现在1 1月。最大日较差多出现在春季,一般为22℃~ 30℃。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气温低,呼吸消耗小,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农作物增重快,品质好,色鲜味浓,含糖量高。’ 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1953年7月8日,气温最高达39.3℃;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月,1955年1月4日,气温为-30.6℃;1980年2月4日,贺兰山最低气温为-32.2℃。
界限温度和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O℃的开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大致表示土壤开始解冻和开始冻结的日期,其持续时期,气象上称之为温暖期或农耕期。西夏区日平均气温稳定≥O℃的开始期一般在3月10日,终止期在11月17日,持续253天,积温3780.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始终日期是4月1日至10月27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是4月20至10月8日;平均大于或等于15℃的日期较短,其中贺兰山开始期在4月26日,终止期在10月6日,持续165天,积温-1408.9℃。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持续时期称为生长期,西夏区生长期一般始于4月1日,止于10月27日,持续210天,积温3623.5℃,其中贺兰山生长期在5月27日,终止期在9月12日,持续1 10天,积温1132.7℃;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持续期为生长活跃期,生长活跃期一般始于4月18日,止于10月8日,持续174天,积温3296.8℃;其中贺兰山生长活跃期在7月5日,终止期在8月12日,持续39天,积温453.4℃;日平均气温稳定≥15℃的持续时期称为等温作物适宜期,西夏区等温作物适宜期始于5月14目,止于9月16日,持续126天,积温2628.4℃,其中贺兰山等温作物适宜期在8月2日,终止期在8月6日,持续5天,积温91℃。
无霜期
西夏区无霜期较短,最长无霜期177天,最短无霜期129天。平均重霜冻的初日是10月16日,终日是4月23日,最早霜冻初日在9月28日,终日在5月16日。平均轻霜冻初日是10月8日,终日是5月1日。最早初日是9月22日,最晚终日是5月16日。平均无霜期159天。贺兰山最长无霜期224天,最短无霜期91天,霜冻初日在9月11日,终日在5月2日,平均无霜期122.6天。
降水
西夏区平原区降水差别不大。1985年前,平原平均降水量为202.6毫米。降水时间变化较大,以季节论,夏季降水量多,占年降水总量的580'/0~630'/0;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年降水总量的1.2%~20/0;秋季多于春季,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23%-25%和15%~160%。依月份而言,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占年降水总量的27%~29%;月平均降水量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2月,占年降水总量的比例很小,在10-10.3%。降水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进入6月,降水量迅速增大,9月以后,降水量急剧减少。降水日数主要集中在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5.3天。1990年后,年降水量介于99.7~233.1毫米之间。自然降水难以维持作物对水份的需要,特点是雨、热同季,冬季下雪,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西夏区地处大陆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583.2毫米,夏季蒸发量最大,占年蒸发量的44%~50%,冬季蒸发量最小,只占年蒸发量的4%~8%,春季蒸发量大于秋季,分别占年蒸发量的31%~33%、15%~17%。月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因降水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较高,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风速
西夏区地处贺兰山东侧,因山体的屏障影响,风速较小,是宁夏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平均风速随季节和月份而变化,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平均风速最大的月份为4月,最小的月份为9月和10月。风速的日内变化很明显,白天大于夜间,高峰出现在15时前后,低谷出现在7时前后。风速≥17/秒(风力≥8级)的大风日数多年平均为28天,最多56天,最少11天。贺兰山多年平均风速为7.7米/秒。平均风速最大的月份为12月,达11米/秒,最小的月份为7月,为5米/秒。
──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策源地。西夏区是宁夏大中专院校聚集区,有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大中专院校16所,在校学生近15万人,宁夏地矿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1家,共享装备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实验室4所,上海交大(银川)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4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区,被认定为自治区首批县域创新改革试点县(区)。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银川市委、市政府引进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园区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新城”战略构想,创新中心着力打造“互联网+”产业,已签约入驻各类创新型企业400余家,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中心16家、重点实验室18个,成为自治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主阵地”;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物联网+”产业,依托中电科物联网基础设施、西北节点暨数据交易中心,基于IDC数据加工处理平台,建设容灾型大数据中心、央企数据副中心,着力打造抢占大数据产业链中高端的数字经济园区,打造千亿产值的科技新城。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西夏区交通优势明显,辖区有银川火车西站、银川铁路南货运站,包兰铁路纵贯其中,银新、银西专用线与其接轨,特别是按照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规划,银川站是银西铁路、包银铁路、巴银铁路、太中银铁路和包兰铁路始发终到站。借力“高铁经济”,西夏区积极争取建设银川火车西站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打造综合化、门户化、零换乘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依托银川公铁物流园区,抢抓银川—德黑兰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机遇,打造多式联运的国际化物流港,总投资8600万元的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海关监管区封关运行,银川至天津港“西部快线”开通运营,创新打造公铁海“一站式”“一票制”“一箱到底”联运模式,推动粮食、水产、电子、整车进口等功能性口岸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在银川聚集,走向中东中亚。
──着力打造贺兰山生态保护示范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扛起保护生态环境政治责任,坚决抓好贺兰山东麓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成立宁夏首家贺兰山生态资源保护法庭,完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2公里范围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遗留矿坑修复和渣台复绿3300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110国道绿化提升、镇北堡镇云山砂坑生态修复等工程,新增造林6.79万亩,完成贺兰山东麓生态廊道绿化2.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1.57%,昊苑村被评为“全国森林村”。
──着力打造葡萄酒产业示范区。贺兰山东麓是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期间,亲临西夏区考察指导工作,就葡萄酒产业发展等工作提出殷殷期望,并明确了让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定位。西夏区地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核心区域,发展葡萄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西夏区坚持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83万亩,建成特色酒庄28家,列级酒庄总数达到16家,列级酒庄数占全区28%,年产葡萄酒1900万瓶以上,先后荣获国际国内葡萄酒大赛奖项190余项,2022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92万人次,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
──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宁夏视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西夏区地处宁夏西线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贺兰山阙,雄关屏障”的美誉,辖区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13家(5A级景区镇北堡影视城,4A级景区7家),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星级酒店3家。近年来,西夏区紧扣“全景、全业、全时、全民”要求,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文化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称号,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西北地区“十大旅游潜力县”、中国贺兰砚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蝉联“最美县域”称号。
──着力打造社会治理示范区。积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制定基层治理“1+6”实施方案,搭建“数字西夏”管理平台,建成全区首家“社会治理智慧指挥中心”,实现为民服务“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社会治理智慧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稳妥推进“三化”整治,“团结开寺、合坊并寺”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了“贺兰山下石榴红 民族团结情谊浓”创建品牌,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自治区、银川市级示范单位103个。稳妥接管“西马银”自主迁徙居民,完成农垦社会事务移交,为全区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