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青海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简介

不详  2022-11-26  玛多县人民政府网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黄河流域年总径流量的43%在这里汇集而成,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突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有大小湖泊5849个,较大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冬格措纳湖、星宿海,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黄河源景区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冬格措纳湖被国家林业部纳入国家湿地公园,“两湖一河一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藏汉和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柏海迎亲之地,也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典范。县域海拔4500米以上,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下辖2乡2镇,30个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14490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3%。以共玉高速、214国道为主干线的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

  近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果洛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勇于拼搏,展现了新时期河源儿女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在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玛多的伟大实践中,创树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玛多精神,并以此积极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全国信访三无县”“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委”“全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先进县”“全省文明县城”多项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州优秀领导班子”和“全州优秀地区”。

  玛多县“5·22”M7.4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做好群众安置、物资保障、灾情核查、次生灾害监测、疫情防控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全县受灾人数6200户14490人,覆盖全县范围,无人员死亡。全县生态畜牧业、手工业、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金融、税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城镇基础设施、乡村公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普遍受损严重,受灾损失累计达63亿元,1665栋房屋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农牧区倒塌受损房屋2766户。

  【地理地貌】玛多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3°50′~35°40′,东径96°50′~99°20′。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东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州玛沁县毗邻,南与果洛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的20.8%。

  玛多县属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地受构造控制。玛多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柁土、沙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毫米,最厚达1米以上。

  【气候条件】玛多属高寒草原气候,一年之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而通常又把冷暖两季分别称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多大风,夏季短促而温凉,多雨。玛多县气象站(位于县境中北部,海拔4300米)资料分析,其温度、风力、降雨量情况是:年平均气温-4.1℃,除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最冷的1月份为-16.8℃,1978年竟达-26.6℃,极端日最低温-48.1℃,是青海省极端日气温最低的地方。最热月7月份为7.5℃,极端日最高温22.9℃,累年气温≤0.0℃,日数为94.8天,既是最温凉的夏季,最少也有10天以上。玛多高原白天日射强,地面接受热量多,升温快,散热量大,温度急剧下降,气温日差较大,年平均14.0℃。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玛多县大风日数多,从11月至次年4月最为频繁,约占年大风日数的70~85%。大风的年际变化大,最多的1966年达110天,最少的年份仅出现12天。大风的连续日数最长达8~10天。最大风速34米/秒。各月大风风向大部在西北—北西北之间,这类大风最为普遍,风速大、持续时间长。玛多县年均降水量303.9毫米,但年际变化大,最多的年份434.8毫米,最少的年份84.0毫米。

  【风俗习惯】“哈达”(藏语译音)是藏族馈赠和日常交往礼节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黄色2种,宽五至六寸,长三至五尺。赠送“哈达”是对于对方或双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贺,是郑重和信用的表示。所以藏族的“哈达”一般是不轻易作馈赠的。只是用在重要场合对一些尊贵的客人才敬献。男女青年订婚,两冤家和解,多年不曾见面的亲友见面等情况下赠送“哈达”,表示最崇高的友谊和敬意。如某人赠亲友1匹马或别的东西,这在牧区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不足为奇,如果在馈赠的马匹或东西上再加上1条价值并不昂贵的“哈达”意义则大不相同,常被视为最珍贵的礼品,认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礼品了。玛多藏族有接吻的礼节,但不是用嘴唇接触,而是以额头或脸颊接触。此礼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老年人遇到自己就别的亲人、朋友、亲戚时往往行此礼以示亲爱之情。但青年男女之间即使就别重逢也不行此礼。玛多藏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每户多为5口人,个别户有10口左右。男子当家,是家庭的家长。如果男人死了,这一户家长由其儿子担任,即使儿子年幼也是家长,其母不当家长,但家庭一切事务均需母亲支配决定。在家庭劳动分工上,男子一般主外事,出外办事、集会、购物、交往等,在家要放牧,缝制衣帽、生产生活用具等。妇女每天除大水烧茶、做饭、拾牛粪、放牧、挤奶、打酥油、看孩子、料理家务外,还要捻线、拧绳,一应家务琐事全由妇女承担,劳动强度比较大。家庭财产支配和处理权方面,虽提倡男女平等,但至今妇女地位和权力仍较男性低下,一般仍是男子说了算。玛多地区盛行招赘,找女婿不受人歧视。总之,不论招赘或娶嫁,男女婚后数年年一般都要另立家居,独立生活。但大都距父母较近,以便随时有所照应。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322-1219-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