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青海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简介

不详  2022-11-20  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政府网

  【历史沿革】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湟水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111年汉朝将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在此设立安夷县。元、明时期设立西宁州、西宁卫及平戎驿,清朝到民国时期,平安所辖地区隶属西宁县和湟中县。历朝历代平安地区均属军事重镇和交通驿站,唐宋时称宗哥城、龙支城,明代称平戎城,清代称平安驿。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区隶属湟中县管辖。1960年至1962年4月归属西宁市所辖,设立平安区委(县级),辖平安、小峡、三合及互助县的哈拉直沟、红崖子沟、高寨等6个公社。1962年5月又划归湟中县管辖,设立平安工委,辖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沟、寺台、石灰尧、古城、巴藏沟等8个公社。1963年小峡划归湟中,归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划出7个公社成立平安县,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沟两公社,即八乡一镇。2000年将小峡、三合两乡改设为镇,后又将三合、寺台合并为三合镇。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准平安县撤县设区。

  【区位优势】平安区位于国家规划中的兰-西-银、兰-西-格经济带的中心,在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省会西宁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区位优势突出。特别是撤县设区后,平安的发展地位、职能、定位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发展方式由农村经济转为城市经济,人口、资金、信息、科技等各种要素快速集聚,在海东的现代工业基地、交通枢纽、经济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地位更加显现,综合实力和发展地位明显提升。

  【交通】平安区是海东市交通运输业的中心,航空、铁路、公路立体运输节点功能完备,吞吐能力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一环三横十三纵”城市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兰青铁路、兰新高铁、兰西高速、民小公路和109国道东西贯穿县域而过,平阿高速、临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至大通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网,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平安-湟中-大通公路已经启动建设,境内有平安驿火车站、海东西高铁站、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铁路转运站、平安铁路货场,年吞吐量超过50万吨。城区距西宁机场仅8公里。

  【主要物产】平安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镍、钴、铬、金、煤、石膏、钙芒硝、磷灰石、石灰石、高岭土、花岗石、矿泉水等18种矿种。磷矿+铁磷矿石1.65亿吨,元石山镍铁储量近10万吨,钴5000吨,氧化铬18万吨;冰岭山药用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国内少见的优质矿泉水。野生植物有:云杉、桦树、杨树、柏树、高山柳、黄刺、沙剌、皂角、枸杞、沙柳等。野生动物有:白唇鹿、马鹿、岩羊、黄羊、沙狐、狼、旱獭、水獭、猞猁、野兔、獾猪、猫头鹰、雕、野鸽、大雁、蓝马鸡、蛇等。药草有近80种。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13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有林地2427.33公顷,疏林地129.58公顷,灌木林地35108公顷,未成林地4460公顷,苗圃地 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2.62公顷,宜林地1491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56.9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6%。

  【古遗址】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

  【旅游资源】夏宗寺位于三合镇瓦窑台村,始建于元朝,具有1600多年历史,距县城25公里,与青海省兴海县的赛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乐都县的羊宗寺同称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此落发皈依,该寺是历代高僧静修的圣地,历史上有多位僧人在此修行。夏宗寺原来的主要建筑有经堂寺、噶玛寺、汝贝多杰堂、八挂楼、笨康等,最兴盛时期建筑房屋有400多间,僧人40多人。夏宗森林公园是平安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总面积3558公顷,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3A自然风景区,每年农历六月举办“六月六”花儿会,是一处极为迷人的旅游胜地。洪水泉清真寺位于洪水泉乡洪水泉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个建筑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学经堂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该寺构筑精巧,高大宽敞,雄伟壮观,奇特的设计为青海省独有,其艺术价值在西北闻名。上拱北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下拱北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2020年,平安驿4A级景区创建成功,石碑花海等乡村旅游项目实现提档升级,“相约平安·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圆满举办,实现旅游收入4.88亿元。2021年,实施旅游要素建设项目5项,其中庄科村和石碑花海游客服务中心改造项目完成建设。开展区级星级农家院评定,评定27家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6次培训全区涉旅行业,特别是星级酒店、景区景点、星级农家乐。旅游收入5.87亿元。

  【富硒资源】2010年,初次探明平安区富硒土壤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硒含量一般在0.23-3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并且具有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处于富硒区的农作物硒含量显著高于非富硒区的农作物,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是普通大蒜的2.59倍,马铃薯为2.38倍,油菜籽为4.36倍,小麦为2.85倍,蚕豆为2.6倍。从发现富硒资源,到规划富硒产业、发展富硒产业,平安区正在走出一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发展之路。打造“高原硒都”,成为平安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宏伟目标。2015年《平安区富硒产业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富硒农畜产品检测研发中心和水肥一体玻璃温室建成投入运行。绿雏、金阳等4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富硒黄瓜、大蒜等7个蔬菜品种分别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富硒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取得新突破。“五大富硒产业链”初具雏形,马铃薯、大蒜、油菜、富硒果蔬种植面积达8.8万亩;规模养殖场53家。绿雏蛋鸡、环宇蒜酱、芳谱菜籽油、金阳生猪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安驿”、“圣粞”两个富硒产品跻身省级著名商标序列。在第三届中国生态产业高峰论坛上荣获“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美誉,并被评为中国富硒产业联盟副理事单位。“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依托扶贫832平台把高原硒都优质的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实现电商销售额近3000万元。2021年,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为引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品牌打造宣传为载体、富硒产品推介销售为依托,示范带动乡村富硒产业聚集,形成“园区+体验店+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经济主体共建新格局。引进青海高原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赤松茸种植项目,投资300万元,在三合镇寺台村种植赤松茸6.66公顷(拱棚105栋),产品远销上海、江浙等发达城市,销售额达280余万元;引进富硒小米种植项目,完成投资40万元,在三合镇祁新庄村种植6.66公顷富硒小米,开展平安区富硒小米试验田建设及产品开发示范工作,销售额达300余万元。2021年8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由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政府申报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天然富硒地块”和“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地块”两宗地块“榜上有名”,颁发两块具有全国统一编号的天然富硒土地标识授权使用证书,认定平安区天然富硒土地面积6952.9公顷。其中划定“三合镇天然富硒土地”4046.2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张其寨、骆驼堡、西村、东村、祁新庄和三合6个村庄。划定“洪水泉乡天然富硒土地”2906.07公顷,划定级别为绿色富硒土地,主要分布在硝水泉、沟滩、洪水泉、黄鼠湾、韭菜沟、井尔沟、北岭和永固等村庄。划定富硒区域土壤呈碱性,土壤硒含量大于0.3毫克每千克,土壤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风险管控值,土壤肥力在1~2级水平。

  【行政区划和人口民族】2021年,全区辖2街道1镇5乡,即平安街道、小峡街道、三合镇、沙沟回族乡、古城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洪水泉回族乡和巴藏沟回族乡。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493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0230户126422人。城镇人口53520人,约占总人口的42.3%,乡村人口72902人,占总人口的57.7%。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87983人,占总人口的70%;回族29633人,占总人口的23.4%;土族1788人,占总人口的1.4%;藏族6031人,占总人口的4.8%;其他民族987人,占总人口的0.4%。

  【经济发展综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2亿元,增长7.1%,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3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05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84亿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8.0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9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84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7元。区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9%。种植农作物202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800公顷,复耕撂荒地660公顷,试种冬油菜166.7公顷。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海东—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在平安首发,5家企业入规升限,新培育中小微企业42家。平安驿AAAA级景区正式挂牌,石碑花海等乡村旅游设施完善,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接待20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5亿元。3家富硒产品体验店开店运营,电商产业线上线下销售额1.86亿元。南环路、南绕城高速东延段建成通车,西成铁路、G109小峡口改扩建等项目启动征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55个老旧小区4574户,平安·力盟商业巷、海东一品等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凤凰山公墓绿化美化工程有序实施。建成7个高原美丽乡村,实施14个乡村重点节点绿化美化工程,“送气接污”推进,建成787座农村户厕和2000户“电暖炕”,改善979户农民居住条件。“三无楼院”、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启动,“慧停车”系统投入运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进展。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322-1181-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