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甘陕川“金三角”地带,是甘肃唯一全境属于长江流域的地区,全市辖1区8县、199个乡镇(街道),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7万人。古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要地,今有“陇上江南”之美誉,既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温婉而秀丽,又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粗犷而豪放。
经济指标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5亿元,同比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同比增长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1.8亿元,同比增长5.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完成营业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长31.1%;企业实现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97.1%。全市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2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21.5%。税收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24.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38.9亿元,同比增长14.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38.6亿元,同比增长14.2%。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41.3亿元,同比增长4.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 元,比上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4.2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53.2万亩,同比增长0.8%;油料种植面积43.9万亩,同比增长3.8%;蔬菜种植面积52.9万亩,同比增长1%。全年粮食总产量85.7万吨,同比增长3.5%。全年肉类总产量6.9万吨,同比增长25.1%。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2.4%。其中:国有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1.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2%;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8%。全市基础投资同比增长23.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2%。
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3亿元,同比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9.1亿元,同比增长16.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7.4亿元,同比增长18.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4亿元,同比增长15.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5.7%。
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为2.2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总额为2.2亿元,同比增长9.4%。进口总额为0.04亿元,同比增长3.7倍。
招商引资
2021年,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59个,开工52个,开工率88.1%,签约资金117.5亿元,累计到位资金98.5亿元,省外到位资金增长率14.5%。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1%,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83万吨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导向,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项目建设扩投资、稳增长、促发展,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2021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96个,完成投资258.9亿元;争取国省预算内资金和政府债券资金46.7亿元;推进重大前期项目52个,总投资691亿元。
加快推进景礼、康略两条在建地方高速公路,建设普通省道113公里、自然村组道路2038公里。建成水利项目34个。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十四五”第一批风电项目资源配置。康县花桥温泉酒店建成,徽成健康谷中医药康养产业园等一批文旅康养项目启动实施。“新基建”加快推进,谋划实施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项目,新建5G基站720个。
牢固树立大抓产业的鲜明导向,多措并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培育百亿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1年,全市完成生态产业增加值71.4亿元,增长23.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9%。
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巩固提升油橄榄、花椒、核桃、苹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对接市场发展短平快产业。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10亿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到42%。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中蜂产业发展大会。
2021年油橄榄栽种总面积76.0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25.1亿元。花椒栽种面积293.0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53.5亿元。核桃栽种面积437.6万亩,产量10.8万吨,产值20.4亿元。苹果种植面积66.3万亩,产量59.8万吨,产值22.2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09.2万亩,产量20.4万吨,产值27.2亿元。食用菌生产4085万袋,产量4.1万吨,产值5.4亿元。
传统优势工业提级转型
全面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等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合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中金徽酒股份有限公司和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酒在全国白酒市场占据“一超一强”地位,金徽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绿色工厂” “全国绿色矿山典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于2022年2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成功上市。
着眼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统筹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不断提升园区能级水平,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2021年共实施“三化”改造项目12个,市列重点工业项目30个,完成投资15.2亿元。新培育入规企业6户,发展中小微企业3376户。陇南经济开发区科创孵化园、中小微企业孵化园等项目陆续建成,园区总产值达到19.9亿元,增长66.3%。
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
坚持把文旅康养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产业,打好生态牌、文化牌、康养牌,构建“一核、两心、三轴、四区、十线、百村”全域旅游格局。发挥“天然氧吧、千年药乡”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医疗、运动、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叫响“南北过渡带·康养陇之南”品牌。
2021年,全市限上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5%。官鹅沟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创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
新兴数字产业提速崛起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不懈发展电子商务,做大做强陇南电商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推动陇南电商创新发展。
2021年,全市共有各类网店1.4万家,交易额达到52.1亿元,拥有亿元级电商企业5家。陇南市电商产业服务中心、祥宇公司被确定为“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市电商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积极融入工业互联网。充分发挥陇南大数据先行先试优势,依托“3中心”(云计算中心、大数据政务中心和大数据运营体验中心)、“2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乡村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不断推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发展,重点加快工业全过程数字化,扩大油橄榄、中药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规模,拓展农产品质量溯源数字技术应用。
积极构建以市区为引领、县城为载体、重点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按照“两廊贯通、T型拓展、六团集聚、山水融城”的市区总体布局,完善老城区、东江、汉王、马街、安化片区基础设施,加快南北两山生态修复、一江两岸绿化美化和沿江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徽成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中小县城建设,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推进20个特色小镇、50个中心镇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康养小镇。
2021年,全市城市面积达到69.8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742.5公顷,绿地面积达到1569.7公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7.3%。
建设保障住房
2021年,全市实施棚户区改造948套、教师安居住房3000套、市级公租房250套。
改造老旧小区
2021年,全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7251户,涉及182个小区,总投资7.9亿元,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完成了36个选定社区的创建工作,占全市103个社区的35%。
完善基础设施
2021年,全市实施长江大道东延伸段二期工程、陇南市级人防综合基地、东江新区王石沟排洪渠环境整治工程、东江新区十号路道路工程等71个新建、续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2.1亿元。
推进环境治理
持续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市现有无害化垃圾处理场34座,建成农村垃圾收集池4063座,城乡基本实现了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让陇南更靓丽。
统筹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一廊、一圈、两中心、多直联”综合交通网主骨架,“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正在成为甘陕川结合部新的交通物流枢纽。伴随着武九高速的即将开通,陇南将成为游客进入九寨沟最安全、最快捷的通道和游客集散、消费中心城市。
公路
陇南境内共有公路2710条,其中国家高速3条、省级高速1条、普通国道5条、普通省道39条、县道49条、乡道181条、村道2432条。
2021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3433万人次,同比增长6.7%;完成旅客周转量为21.6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8%;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为2011.9万吨,同比增长12.5%;完成货运周转量38.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8%;完成全社会运输总周转量40.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8%。
高速公路
现已建成成武、十天、两徽、渭武4条高速,总里程573.2公里,位列全省第三。现有武九、景礼、康略3条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188.3公里。计划开工建设西和至宕昌高速,积极推进两水至九寨沟、成县至天水、余家湾至凡昌高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铁路
兰渝铁路于2017年9月30日全线通车,沿线经过兰州、陇南、广元、南充、重庆等主要城市,陇南境内有222公里,设有陇南站、宕昌哈达铺站,可直达兰州、重庆、成都等城市。2021年,陇南站完成旅客发送任务141.7万人,日运送旅客最高达1.5万人次。
天水至陇南铁路全长208.2公里,全线设站18处,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项目概算总投资245.3亿元,与兰渝铁路接连,成为陇南的又一条大动脉。
机场
陇南机场坐落于成县东北方向石家沟村,距成县县城7.5公里,距陇南市区140公里,占地面积约2811亩,于2018年通航运营。
截至2022年3月底,陇南机场累计开通航线8条,通达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海口、西安、兰州、贵阳、乌鲁木齐、杭州等13座城市,航线里程达到3.5万公里。2019年10月26日,机场年运营能力突破24万人次,标志着提前6年实现“2025年旅客吞吐量24万人次”的设计目标值。2021年,陇南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3万人次、飞机起降1.0万架次、货物吞吐量850吨。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成县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陇南通用机场,9县区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贯通衔接、提质升级,全面提升抗灾能力和通行水平。
深刻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用好东西协作、中央定点和社会帮扶等各类帮扶资源,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举措,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努力把陇南建设成为幸福美好生活乐园。
建设美丽乡村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龙头工程,全市共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2个,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66个。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
发展乡村旅游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质升级,就地取材、依村就势,打造出康县花桥、文县白马山寨、徽县青泥岭等102个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康养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2021年全市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6亿元。
加大产业扶持
健全完善现代山地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注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延长产业链条。启动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加快标准化种养基地、产业示范园、示范点和产业带建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全市统筹安排涉农整合资金的56.2%用于产业发展,共计23.8亿元。
开展消费帮扶
聚焦资源优势,巧借政策东风,多策并施推动消费帮扶,把陇南特色农产品推向消费大市场,组织农产品分别入驻中国消费扶贫生活馆甘肃馆、“甘味”农产品广州馆;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成功签订合作协议,认证三个“甘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粤港澳“菜篮子”生产基地,取得了给广州、香港、澳门大湾区供货的资格;在青岛、兰州、重庆、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建成5个异地配送中心。
健全帮扶机制
健全完善“3229”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化入户走访,全覆盖监测识别,对重点人群做到“六必访”“六必查”,动态掌握群众基本情况,做到监测不漏一户、不错一人。同时,创新探索出政府防贫险、农业险、保险+期货、险资入陇、“三户一孤”险等“五险”并举防返贫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赔快赔,进一步增强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从源头上筑起防返贫致贫的防线。
深化协作帮扶
把“陇南所需”与“青岛所能”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交流合作,拓宽协作领域,2021年青岛市区两级援助资金6.0亿元;引进14家企业到陇南投资落地,投入资金3.3亿元,两地产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积极主动对接浙江省金华市,建立互访交流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推进中央定点帮扶,8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共派出24名领导干部挂职帮扶帮助定点县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文化教育,直接投入到帮扶县区的资金共计493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2个,完成消费帮扶1.1亿元。
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让“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陇南结出硕果,守护了绿水青山好风光,描绘出美丽陇南新画卷。
绿色生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确保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染监测预警能力,确保流域环境安全;注重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处置固体废物,提高土壤质量。
2021年,全市17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武都城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8.5%(单项指标全省第一),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18微克/立方米(单项指标全省第三),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为44微克/立方米(单项指标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质量指数3.1。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两江一水”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202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3.5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714.4万亩,全市森林面积1890.5万亩,森林覆盖率45.3%。
绿色生产
认真落实“双碳”要求,加强节能减碳约束管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打造绿色园区,积极推进矿山、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打造绿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推行绿色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研究对接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参与探索区域生态价值补偿实践,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开展碳汇交易,让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绿色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认同绿色生活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城市,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发展低碳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竭力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向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奋力迈进,全力打造美好生活福地。
教育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类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向师生全面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加大激励表彰力度,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让教育成为陇南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2021年,全市学校总数2306所,教职工3.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2万人。在校学生数5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1%。2021年陇南市普通高考报名2.4万人,其中4217人通过综合评价录取,实际参加考试1.8万人,本科上线1.1万人,上线率63.6%;本科录取9740人、录取率55.5%。其中,9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6名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436名考生被原985院校录取。
医疗
全面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医护安居工程,构建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进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加强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加快医联体建设,发展智慧医疗,支持市医院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县区医疗机构晋等升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021年,全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5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0个、中医院8个、疾病防控中心10个、社区服务中心(站)26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卫生监督所10个、乡镇卫生院222个。拥有病床位1.2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857人、注册护士6260人、药师(士)470人、技师(士)664人、其他586人。
文化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搭建地域文化研究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两当兵变”、红军长征在陇南等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021年,全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达100.4万余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7个,其中:博物馆8个,纪念馆9个;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8处;博物馆纪念馆藏品数量1.1万件/套。全市直播卫星及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1%和98.6%。
就业
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功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城乡就业创业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
2021年,全年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9.5万人,同比增长1.6%。其中有组织输转54.5万人,创劳务收入176.3亿元,同比增长7.5%。
社会保障
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大病、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
2021年,全市各险种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2.4亿元、支出32.4亿元,累计结余26.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8.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1万人,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万人、10.1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6.8万人和248.8万人。
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把陇南建设成为大九寨旅游圈重要的游客集散地、西北知名康养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2021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1680万人次,同比增长9.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7亿元,同比增长10.4%。
历史文化
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早在3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祖先在这里牧马狩猎,开化拓土,始国东进,最终雄霸中原,一统神州。礼县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陇南是三国古战场,三国文化在这里集聚,先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大战于陇南,屯兵祁山堡、巧设空城计等皆出于此;后姜维九伐中原,兵困铁笼山等经典战役及邓艾偷渡阴平都发生在陇南境内。陇南是汉魏主战场,祁山堡又是其后方大寨,三国文化在此形成与传播,礼县祁山武侯祠又称武侯庙,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六出祁山”所建,系全国现存规模较大而完整的9座武侯祠之一。
陇南是古氐羌文化发源地之一。《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叠山属甘肃南部,与岷山相接;宕指今陇南市宕昌县,与岷江相近。根据《魏书》及《周书》记载,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国,都城就在今宕昌城关旧城。《武都县志》记载:“陇南武阶,古为白马氐人聚居之地。”南北朝时期氐人先后在陇南境内建立了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武兴国等地方政权。至今在文县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乡十八个白马人山寨传承和保存着丰富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被学者称为是罕见的民俗文化大观园和氐文化的活化石。
红色文化
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留下了宕昌哈达铺红军街等革命旧址、遗迹和革命文物。习仲勋等老一代革命家在国民党队伍中进行秘密斗争实践、探索在旧军队中发展党组织、领导发动“两当兵变”。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众多、价值重大,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885件套,主要收藏于全市九个红色纪念馆。
民俗文化
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礼县一带都会举行规模盛大,持续时间七天八夜的乞巧民俗活动,为世所罕见。整个乞巧过程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环节。2008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文县城西3公里白马河(俗称达嘎河)流域,是古白马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聚居区。其最具特色的婚礼和盛大节日活动“池哥昼”(面具舞),场面庄重热烈,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又充满浓郁的娱乐色彩,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又称高山剧,是在武都当地民间说唱、歌舞表演、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汉族特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有“陇南乐府”的称号。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林区深处的站儿巷、云屏、广金等乡镇,是人们传递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曲体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202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景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6家)
位于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嫚沟和雷古山三大游览片区组成,三者贯通连接,整体构成“U”型的游览线路体系,总面积达66平方公里。2014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20年通过文旅部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先后被评为最具生态自然景观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最具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
位于武都区东1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人称华夏北方第一洞,洞名为赵朴初大师所题。洞内钟乳石万象林列,琳琅多姿,步入洞中,步移景换,如入仙境,自北周以来,游人不断,题记甚多。2007年又发现一姊妹洞,更为原始奇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位于文县城北64公里的洋汤河源头,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包括洋汤天池、盆景池、饮马池、黄林沟,共同形成一个大景区,其中的洋汤天池系全国四大天池之一。洋汤天池方圆40多华里,形如葫芦,九曲十八弯,周围奇峰竞秀,松柏峥嵘,湖面千顷碧波,映红漾绿,并以诸多神奇美好的传说和“天池三绝”著称,是国内有名的高山明珠。
位于文县县城西南部的铁楼藏族乡,是白马藏族主要聚居区。这里有着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奇秀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既是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胜地,又是白马民俗文化的博物馆。白马人《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草河坝、案板地、入贡山、强曲四个白马藏族聚居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村落。
康县是北方有名的绿色生态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以亚热带风光和物产丰富著称,康县阳坝更以“陇上版纳”而闻名。阳坝景区距县城84公里,境内群山皆绿,林木茂盛,环境优美。其中的梅园沟、红豆谷、清河原始森林更是景区之精华,步入其中竹林密布,流水淙淙,茶园碧绿,棕榈当风,倍感空气清新,荡气回肠,阵阵幽香,让人流连忘返。
位于康县长坝镇,是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距离康县县城8公里,位于风景秀美的燕子河畔。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织,在这里绘就了一副“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乡村山水画卷”,清代风格的朱家大院就坐落于此,是集休闲度假、医疗康养、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2016年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距康县县城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堪称“陇上田园,诗意王坝”。景区生态资源优厚,气候温润,群山叠翠,如诗如画,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林草覆盖率高达80%以上,负氧离子达3.6万个,辖区内有中国最美乡村大水沟、乡村主题馆、欧式小木屋、青林沟将军崖等,广为流传的棒棒鞭、康中唱书、羊皮扇鼓舞等民间文艺均发源于此。
位于成县县城以西10公里处,为我国汉隶书法“三颂”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这里青山对峙,奇峰峻秀,风景绮丽,悬崖绝壁上古西狭栈道足迹犹存,有李可染大师《西狭颂》碑题。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长江上游,秦岭南麓,是西成铅锌矿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按照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建设目标和生态型、环保型、数字化矿山的建设标准,建成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地下工厂、地上花园的现代化绿色矿山工业旅游基地,成为广大游客观光旅游、科普体验、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
位于徽县伏家镇,深入挖掘金徽酒独特的酒文化魅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园林式生态酿酒园,形成了金徽酒文化展览馆、金徽生态休闲园、飞天广场、古井广场、全自动包装中心、樱花大道、万吨不锈钢酒库、生态酿酒车间、陶坛库、海眼神泉、虞泉湖等一系列景点。
位于西和县城以西5公里处,湖面面积1800亩,蓄水量1035万立方米,湖内湿地芦荡丛生、群鸟集翔,荡舟湖上可领略湖光山色。景区内有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所作《织女》塑像、乞巧文化博物馆等。周围地方小吃应有尽有,山上林果繁茂,春可赏花之绚烂,秋可品果香鱼肥,令人有天上人间之感。
位于礼县城关镇秦人广场,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收藏各类文物达5000余件,一级文物150件,二三级文物超过500件,主要藏有西垂陵园出土文物四轮方车、秦公鼎、秦公簋、秦编钟等珍贵文物,是寻根问祖、探源先秦的必去之处。
位于两当县城东南36公里处,景区三段峡谷分别为“土地峡”“观音峡”“西沟峡”,故称“云屏三峡”。峡谷全长100余公里,方圆400平方公里,与徽县三滩风景区隔山相邻。景区自然风景秀丽多姿、峰奇石异、绝壁千仞、枯松倒挂、飞瀑湍流、山秀水清。景区有大小景点六十余处,尤以“一寺二门三峡四洞五崖”最为突出。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宕昌县城西35公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镇,有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红军街,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这里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丰碑,现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伟绩、继承革命遗志的神圣之地。
1932年,由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甘肃领导发动的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两当兵变”就发生在这里。该景区包括“一线六点”,“一线”即两当兵变行军路线;六点即:杨店-两当兵变前部队驻扎地;东山-两当兵变前部队的侦查地和瞭望地;两当兵变旧址-两当兵变部队指挥地;两当兵变遗址-两当兵变发生地;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后部队集结地;太阳寺-两当兵变部队的改编地。两当兵变纪念馆位于两当县城显龙北路西侧,现已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神圣之地。
旅游攻略作为甘肃省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陇南的复杂多变让人迷恋。驰骋在陇南广袤的大地上,无论是驾车行驶,还是停车游览,都会融入沿途异彩纷呈的自然风景和民族画卷之中。
①兰州—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宕昌哈达铺、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白马河—九寨沟
②西安/兰州—宝鸡/天水—成县西狭颂、鸡峰山(西和晚霞湖、礼县秦西垂陵园、祁山堡武侯祠)—康县花桥村、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白马河—九寨沟
③西安—宝鸡—两当兵变、云屏三峡—徽县三滩—成县西狭颂、鸡峰山—康县花桥村、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白马河—九寨沟
④西安—汉中—康县阳坝、花桥村—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白马河—九寨沟
⑤成都/绵阳/广元—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成县西狭颂、鸡峰山(西和晚霞湖、礼县秦文化博物馆、祁山堡武侯祠)—徽县三滩、金徽酒业—两当兵变、云屏三峡—广元/绵阳/成都
⑥重庆—广元—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宕昌官鹅沟、哈达铺—迭部(腊子口)—九寨沟
⑦武汉/十堰—汉中—两当兵变、云屏三峡—徽县三滩、金徽酒业—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白马河—九寨沟
特色美食洋芋搅团
米皮
杂面
洋芋饼
酸菜面片
莜麦粥
莜麦面
红军馍
荞面煎饼
哈达铺红军凉粉
罐罐茶 咂杆酒
黄豆面 豆花面
粉蒸肉 碧口排骨面
洋芋糍粑 黄豆面滚珠
豆花子 豆花面
野菜裹面 包谷面节节
夹沙肉 油面茶
油面茶 麻花 甜浆 埋砂馍 火烧锅盔
甜浆 油糕 酥馍 江洛棒棒面
杠子面 西和锅盔
洋芋丸子 砂嵌烧饼热面皮 扯面 酥油饼
扁 食
锅贴 荞面饼 豆花面
(来源: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