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位于云南最西南,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接壤,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69.8公里。全市国土面积944.7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余万。瑞丽市辖3个镇(畹町镇、弄岛镇、姐相镇),2个乡(勐秀乡、户育乡)1个街道办事处(勐卯街道办事处),11个居民委员会,29个村民委员会,229个村民小组,283个自然村;兼辖2个国营农场(瑞丽农场、畹町农场);有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经济开发试验区。少数民族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为主。瑞丽古称“勐卯古国”,是傣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璀璨,民族风情淳朴,傣族历史上最强大的滇越乘象国、果占壁王朝、麓川王朝都建都于此,南方古丝绸之路途经这里进入缅甸、印度,通往亚欧各国。世居的傣、景颇、德昂等少数民族与缅甸和印度东北部的掸、克钦、勃欧、阿萨姆等民族语言相同、习俗相近,同一民族跨境而居,中缅胞波情谊深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长期保持着边境和谐稳定,形成了“一院两国、一井两国、一街两国、一桥两国”世界罕见的独特景观。
瑞丽自然景色秀丽,年平均气温20.7℃,年均空气优良率达99.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8.4%,PM2.5常年小于10,负氧离子常年均值都在1200-2600个/cm3之间,是天然的大氧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绿,温泉遍布,是康体养生、度假休闲的天堂,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写的就是瑞丽,唱的就是瑞丽,每年有350万游客到瑞丽观光旅游。
2019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涵盖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片区。德宏片区于8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施范围为29.74平方公里,位于瑞丽市行政区域范围内。
瑞丽是我国西南边境开放历史最早、开放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实施,瑞丽正成为沿边开发开放最具活力的前沿阵地。
【行政区划】
瑞丽市下辖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2区,勐卯、畹町、弄岛、姐相4镇,勐秀、户育2乡,有瑞丰、目瑙、勐龙沙、友谊、麓川、兴安、卯相、国门、民主街、和平国防街、建设路11个社区,29个村委会,229个村民小组,283个自然村,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国营瑞丽农场实业总公司下辖勐卯、贺腮、弄岛、雷允、卡兰、莫里6个分公司。国营畹町农场下辖9个直属生产队。
【自然资源】
【土地】瑞丽市土地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208亩,其中水田113453亩,旱地108755亩。根据成土自然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及分布规律划分,共分6个土类,11个亚类,19个土层,34个土种,总面积1162781亩,水域23450亩,非生产用地106769亩。6个土类中,地带性土壤有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三类,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草甸土、水稻土三类。黄壤是瑞丽所处位置最高的土壤,多在海拔1760~2019米之间的地带,面积7506亩,占总面积0 46%,分布于市境内第一高山--勐卯镇勐力村的户永山和第二高山--勐秀、户育两乡交界处的营盘山一带的高山区。该土壤分布地带,年均气温14~15℃,雨雾多,日照少,年降雨量1900毫米,植被保存好,土壤裸露少,水土流失不重,土壤发育于粗粒结晶的花岗岩肥量较高。红壤分布在勐秀,户育两个山区乡,海拔在1400~1760米的中山和半山,面积为123713亩,占总面积10 64%。该土壤分布区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15 4~17 09℃,成土母质为粗粒结晶岩,发育完整。砖红壤性红壤面积862140亩,占全市总面积74 15%,分布在全市山区,半山区和盆缘低丘及5乡1镇,一般海拔在750~1400米范围内,发育于泥质岩、变质岩、混合岩及粘土夹褐煤层的母质,盆地边缘的丘陵阶地,多发育于湖积母质,是随地壳上升而脱潜形成。石灰土分布在勐卯镇芒令和勐力一带瑞丽江边,与畹町和潞西接壤部分,该土种有机质,氮磷含量较高,钾肥偏低,偏碱。面积26447亩。草甸土又名冲积土,面积11531亩,占总面积0 99%,分布在勐卯镇、姐相乡和弄岛镇所辖范围内。该土壤发育于河流冲积物,主要在瑞丽江,南碗河及主要支流的河滩。水稻土分布在海拔745~1640米之间,以900米以下坝区为多,面积131444亩,占总面积11 31%。由于耕作,土壤逐渐改变,以母土遗留属性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理化性状和生产性能,土壤肥力普遍高。
【水能】瑞丽全境水资源丰富,其总量为103 1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为96 4亿立方米,自产水量为6 73亿立方米(地表水为5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 7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7 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装机容量约2 5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34 79%,水能开发潜能大。
【森林】瑞丽市森林面积47603 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 02%。分布呈垂直地带性特点明显。海拔1600米以上的勐力,户永山一带,主要森林群落有水冬瓜林,干形高大通直,最大的高25米。海拔900米~1600米为南亚热带季风阔叶林,以南京里、户育、等嘎、勐秀、勐力等地为主,大部分是次生植被。典型的森林群落有栲类林、石砾、楠木、木荷、桦木。海拔在900米以下的为亚热带山地苔藓林。分布以低山河谷阶地为主,无完整森林群落,常见的乔木有云南石梓、马蹄果、栲类、红木荷等。坝区分布有番龙眼、菠萝蜜、多头花、重阳木、八宝树、柚木、凤凰木、大榕树等典型热带树种。瑞丽森林分为7个植被系、17个亚植被系、30个群系。主要森林类型有热带山地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竹林。珍稀林材物种有滇桐、合欢木、滇楠、西南紫微,瑞丽山龙眼等数十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在云南“植物王国”录中,以瑞丽地名命名的植物有“瑞丽兰果树”、“瑞丽荷包果”、“瑞丽紫金牛”、“瑞丽山龙眼”、“瑞丽虾脊兰”,“瑞丽蒲桃”等24种,珍稀保护树种有华南苏铁银杏(一级),秃杉、鹅掌秋、锯叶竹节树、翠柏等69种。1977~2000年10月,德宏州高等植物调查组对瑞丽市高等植物进行调查,查明瑞丽市共有高等植物284科,943属,3733种(含亚种、变种、多变型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45种,省级保护植物24种。
【动物】瑞丽地形呈山、丘、坝分布,植被覆盖较高。
【气候状况】
瑞丽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具有夏长冬短、干湿分明、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冬季多雾等特点。年平均气温21.0℃,最冷月平均气温14.0℃,最热月平均气温25.0℃,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6.4℃,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384.5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1234.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9.2%。月最大降雨量567.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小相对湿度13%。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59.9天。年日照时数2312.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2%。年平均风速1.0米/秒,最多风向西南风。年平均蒸发量1123.0毫米,年雷暴日数65.7天。地理地貌复杂,受海拔高差悬殊影响,立体气候突出,气候类型多样。
【人口民族】
【傣族】傣族为瑞丽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分布在瑞丽江沿岸的姐相和弄岛、勐卯、畹町四乡镇,2019年,全市傣族人口6154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9%,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0.4%。瑞丽傣族多数为土著,部分由异地迁入,因地区差别,该区域内傣族大体上分傣勒、傣卯和傣德三个语支。傣勒意为上方之傣,即生活在瑞丽北部或东部地区的傣族。生活习俗及住房与潞西等地的傣族相近,主要聚居地在勐卯镇。傣卯,即世居本地的后裔,仍保存着傣族的古朴习俗,喜居干栏式带晒台的竹楼。傣德,意为下方的傣族,即从缅境内迁入瑞丽的傣族,习俗与傣卯接近。主要居住在瑞丽江沿岸的姐相乡、弄岛镇和勐卯镇。傣卯和傣德有名无姓,凭血缘关系攀亲,特别以母系血缘为重,名有乳名和帕嘎名。傣勒除了和傣卯、傣德用乳名和帕嘎名外,因习汉文需取学名,学名带姓。瑞丽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的傣文为长体傣文(“黎托哇”)和圆体傣文(“黎多门”)。
傣民族历史悠久,在汉文史书中,先秦时称其为“百越”,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唐宋称“金齿”,元明称“白夷(或夷)",清至民国称“摆夷”。傣族则自称“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将其名定为“傣族”。瑞丽地区傣族先民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据傣文献记载,公元前424年(周威烈王2年)就有傣族部落战争的记述。在瑞丽江河谷,曾出现过根仑和根兰两个部落,其后根仑部落东迁,根兰部落在此定居繁衍。至3世纪,统一了附近的傣族部落。傣文史籍《召武定》中说,3000年前,傣族英雄召武定建都雷允,战胜各部后,建立了“勐卯果占壁”,即“勐卯国”,被尊为“勐卯弄”即“大勐卯”。称雄于世。1949年以前,瑞丽地区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时期,受勐卯土司统治。
瑞丽地区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目前发现的有珍贵的《贝叶经》《嘿勐沽勐》和《娥并与桑洛》等傣文经典。有著名的傣历、傣戏和傣医。瑞丽傣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著名舞蹈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及大型民间集体舞蹈《嘎秧》,可称其为精品。瑞丽孔雀舞人才辈出,毛相、约相、旺拉等人因其表演孔雀舞而被誉为民族民间舞蹈家。自11世纪以来,傣民族普遍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润、朵列和左底四个教派。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残余,供奉树神和白马庙。青年男女间盛行“猎少”,自由恋爱,实行一夫一妻制。傣族服饰多样、色彩艳丽。傣勒和傣卯、傣德差别较大。80年代前,傣勒多居土竹木结构的四合院瓦房,傣卯和傣德则多居杆栏式竹楼或铁皮顶吊脚楼。80年代后,傣族民居呈现多元化发展,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也有时代感很强的现代民居风格,建筑结构多为砖混或框架结构。傣族大都依水而居,好洗浴,讲究卫生。主食大米,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喜饮酒,好酸辣,“撒苤”“撒达鲁”等是其传统佳肴,常备待客。傣族男子好武喜纹身。每个村寨均建有奘寺,用于节庆和佛事活动。其民族节日也都与佛教活动相关,主要有泼水节,此外还有进洼、出洼、干朵、堆沙塔等。
【景颇族】景颇族起源于蒙古利亚(今内蒙古、甘肃、宁夏一带),是氐羌的后裔。在景颇族民间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发源于“木拽圣亚崩”(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传说。由于战乱和地理环境恶劣等原因,南下寻求宜居之地。大约在一千多年前,他们途经青藏高原、四川等地,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往南迁徙,直到17世纪(即明末清初)逐渐定居在德宏一带山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景颇族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龙峨、勒赤、波拉、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缅语支,文字都用拉丁字母拼写(有景颇文与载佤文两种).“景颇”一词出自景颇语支,其原意解作“人”或开盐人,现意既是景颇支系的自称,也是载佤、龙峨、勒赤、波拉等支系的族称。2019年,全市景颇族人口1489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7%。
【政府网站】https://www.rl.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