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云南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简介

不详  2022-12-20  洱源县人民政府网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分疆,北与剑川县毗邻。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千米,大丽高速、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纵贯县境。县城驻茈碧湖镇,海拔2060米,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关公路里程69千米。

  洱源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全县共有26个民族成分,有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8个世居民族,其中,白族人口18.84万人,占总人口的63.08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956%。全县总人口29.87万人,其中,茈碧湖镇有61911人,三营镇有42005人,牛街乡有24694人,邓川镇有17145人,右所镇有58489人,凤羽镇有34599人,炼铁乡有24502人,乔后镇有21482人,西山乡有13888人。

  洱源是多民族聚居县,多民族聚居决定了洱源县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主崇拜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以外,其他民族不同程度地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本主、土主。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信教群众有3万多人,共有小寺小庙464个,其中佛教82个,道教2个,伊斯兰教7个,基督教1个、儒释道三教合一12个,本主庙235个,土主庙22个,宗教祠堂29个,山神庙46个,土地庙16个。1996年通过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0个,其中清真寺7个,佛教寺院20个,道教宫观2个,基督教聚会点1个。

  2010年起洱源县辖9个镇乡,90个村委会(社区),分别是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牛街乡、凤羽镇、炼铁乡、乔后镇和西山乡。

  【自然地理】洱源县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温”,温暖宜人,境内立体气候和区域性小气候特征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境内是常见的气候现象,气温和降雨量一般随海拔高度分布差异很大,一般情况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多。平均气温随海拔增高递减率为0.63℃/100米左右。洱源坝区(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3.9°C,多年平均降水732毫米,年日照2061~2439小时。有300天左右平均气温在10~30°C之间。

  县境内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黑潓江水系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41条,293千米,山溪227条,417千米;弥苴河水系亦属澜沧江流域支流,入河支流51条,327千米,山溪149条,232千米,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量的59%,是注入洱海的主要水源。每平方千米平均产水量42万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2亿立方米,过境流水9亿立方米,共计21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沛。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0.7万千瓦,至2010年水电装机40300千瓦,尚有很大潜力可供开发。

  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其中牛街-三营高温地热田,相应发电潜力1791千瓦,远景发电潜力可达5390千瓦。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3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氵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归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池、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东部,分别经氵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东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布有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右所、邓川等6个坝区镇乡;西部是高山峡谷,分布有乔后、西山、炼铁3个山区、半山区乡镇。东北部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 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政府网站】http://www.eryuan.gov.cn/

  【物产资源】

  【耕地物产】

  境内土壤有9个土类、17个亚类、31个土属、51个土种。

  坝区,沃野平畴,分布有广阔的水域。主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及各种蔬菜,其中大蒜种植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新兴产业。自然繁衍和人工种植、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多、产量大。鱼类品种达10科36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鲫鱼、檀香鱼等;莲根、慈姑、筊瓜、海菜产量大品质优。得灌溉之利,享田渔之饶,洱源向为“鱼米之乡”。且水草丰茂,饲料充足,饲养历史悠久,洱源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

  山区,土地广袤,牧草丰盛,主产玉米、洋芋、荞麦、芸豆,林果和畜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境内适于梅子生长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优渥,所产鲜梅个大肉厚,种植、加工、销售相连接的梅子产业已经崛起,洱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梅果之乡”。食用野生菌资源丰富,松茸、鸡土从、牛肝菌等远销省内外。

  全县耕地面积26.59万亩,其中:水田14.1万亩,水浇地10.32万亩,临时性耕地2.17万亩,常年种植优质水稻12.03万亩、玉米9.11万亩、蚕豆10.16万亩、大麦5.15万亩,是滇西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早熟大蒜4.39万亩、油菜2.22万亩、烤烟3.46万亩,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此外,大小白芸豆、海菜、瓜茄和四季不断的名特优蔬菜除侠应本县外,还销往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等地州市,早熟大蒜、乳制品和梅果食品远销国外。全县梅果种植面积3.95万亩,总产量6.81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梅果产业链。全县核桃种植挂果面积达62.13万亩,总产量2.14万吨,产值3.53亿元。

  水产品方面:自然繁衍和人工种植、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多、产量大,鱼类品种达10科36种,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鲫鱼、檀香鱼等,是云南省年产万吨鱼县之一。右所鲤泉弓鱼保护核心区开始人工繁殖弓鱼,凤羽的稻田鱼面积不断扩大。认定无公害产地认证86.4万亩,农产品产地认证3个(无公害粮油产地、无公害果蔬产地、无公害水产产地),绿色食品15个(洱宝牌青梅爽、木瓜糕、酸角糕、鲜花梅、花上花梅、阿达俏、冰话梅、雕梅脯、话梅、核桃乳,蝶泉乳业的纯牛奶、全脂奶粉,洱海之源牌绿色大米2个,白象牌食盐),“云南省品牌产品”4件(洱宝牌话梅、青梅果糕、木瓜糕、酸角糕),注册“中国驰名商标”1件(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

  畜牧业方面:洱源牧草丰茂,饲养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乳牛之乡”,云南省第一乳业大县。全县大牲畜存栏4.68万头(匹)(乳牛存栏3.36万头),其中,洱海流域6镇乡大牲畜存栏43960头(匹),乳牛存栏32159头、肉牛存栏8787头、骡马驴存栏2976匹;生猪存栏124775头;羊存栏64941只。

  【生物资源】

  洱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突出。境内高山、亚高山与河谷、盆地相间,具备亚热带至高山寒温带的各种自然环境。现存蕨类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种,种子植物的15个地理成分齐全,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1种(一类1种,二类10种)。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地域分布最广。常见树种分属43科、95属、249种。鸟类有上百种。罗坪山至点苍山一线及西部广大山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负盛名的鸟吊山,候鸟南迁时节百鸟翔集,蔚为壮观。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2种,其中一类的有金钱豹和黑鹿两种。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一些曾绝迹的野生动物种群活动也相继出现。中草药材品种多、蕴藏量大,植物类达860种,动物类也有10余种。花卉资源中,兰科植物约有16属、120种。洱源,家养兰花历史悠久,名品迭出,是全国闻名的“兰花之乡”。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种25个,已知矿产地50余处。金属矿有金、银、铅、锑、铜、锌、锰、铁、钛、镁、铝等,其中钛矿品位高颇具开发价值。非金属矿主要有岩盐、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储量大、品质优,焦石、腊坪墨色大理石被誉为“黑金花石”。

  【森林资源】

  洱源在植被区划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森林植被中针叶林分布最广,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云杉、冷杉、铁杉和黄毛青冈、黄背栎、栓皮栎、桤木等。我县森林覆盖率在地域分布上不均匀,西部覆盖率比东部高。近年来,随着山林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不断回升。全县天保工程森林管护面积246.64万亩,退耕还林累计面积5.77万亩,有3个国有林场(罗坪山国有林场、赶羊涧国有林场和平头山、草涧山国有林场)、面积49.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9%。

  【水利资源】

  洱源素有“高原水乡”之称,水资源极为丰富。弥苴河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4.82亿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8.13亿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称之为洱海之源。黑潓江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6.38亿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达每秒1120立方米,境内落差达375米,平均坡降6.4%,极具水电开发价值。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3.91亿立方米,可用水资源量20.47亿立方米, 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茈碧湖、西湖等湖泊和海西海、三岔河等水库;全县分布着隶属于澜沧江、金沙江两大流域的三条水系(弥苴河、黑潓江、落漏河)共有10条主要河流(黑潓江、弥沙河、沙坪河、平头河、凤羽河、弥茨河、海尾河、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径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要支流92条(其中,洱海流域6镇乡有51条)。洱海入湖河道洱源县境内涉及弥苴河(包括上游主要支流海尾河、凤羽河、弥茨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三条主河道及其主要支流总长度188公里,流域面积12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占洱海总入湖水量的59%。全县共有水库20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4座,小塘坝160件,总库容17444.3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063.12万立方米。

  洱源地处滇西高温热水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是闻名遐迩的“温泉之乡”。境内分布有九台-玉湖、牛街-三营、下山口-城西-温水等地热主显示区,共有30余处自然出露点,水温30~90℃,矿物质含量均达医疗热矿水标准。其中牛街-三营高温地热田,相应发电潜力1791千瓦,远景发电潜力可达5390千瓦。

  【人文资源】

  洱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至2013年,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项,其中省级5项,州级7项,县级11项。

  洱源是唐时浪穹诏、邓赕诏和施浪诏“三诏故地”,唐初浪穹诏主丰时设治颖州巷、筑凤凰台、凿白沙井。自古以来人才辈出,饮誉三迤。南诏统一六诏时白洁夫人率兵抗敌;明清以来有“刁诈胁不动、财利惑不动、权豪憾不动”之誉的江西监察御史杨南金(明代);历任安徽省内县级通判、州级知州的为民清官何邦渐(明代);明将傅友德与元右臣普颜笃大战佛光寨,明建文皇帝避难眠龙洞、躬耕石龙寺等等,都留下许许多多传说和遗迹。闻名全国的修志名家和方志学家王崧(清代);近代教育家杨琼;“清华园里的举火人”施滉;抗日“一门出三将,三迤仅一家”的马氏三将(马鉁、马锳、马崟);还有当代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马曜,当代著名抗战诗人罗铁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诗人、教授、文艺理论家张文勋,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等文化名人,皆是洱源的骄傲。洱源,各族人民勤劳智慧、能歌善舞,是“神话王国”和“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唢呐之乡”。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纷呈,有白族唢呐、三弦、洞经古乐以及吹吹腔、大本曲等民族艺术强项;有唐邓赕诏“白洁夫人抗争皮逻阁”的历史和民间传说;有白族舞蹈“活化石”的西山“里格高”等,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白族唢呐)”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290-1664-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