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原始秘境、木鼓之乡,是人类童年、《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地处北纬22º25′~22º57′、东经99º18′~99º43′。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县,南与孟连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89.33千米。东西横距40千米,南北纵距60千米,县境内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县城所在地勐梭镇,海拔1150米,国土总面积1353.57平方千米。县城距省会昆明654千米,距市府普洱234千米。处于云南省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是普洱市西部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20年底,总人口9.66万人,辖5镇2乡36个村委会3个社区370个村民小组,佤族占总人口70.67%。世居佤族、拉祜族的社会形态,直到1956年才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经济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5.56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3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63亿元,同比增长4.37%;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31亿元;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0.86亿元;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00元,同比增长6.2%;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5元,同比增长8.2%。县情特点为:
一是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县人均拥有耕地面积3.14亩、林地面积20.23亩、草地面积8.88亩。西盟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比全省年平均气温高2.9℃;年平均降水量1840.6毫米,比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754.4毫米;年平均日照达2082.6小时,比全省年平均日照多61.9小时,全年无霜。丰富的光、热、水和生态资源条件,为西盟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先天条件。
二是绿色发展,潜力巨大。绿色生态资源丰富,挖掘开发潜力大。有橡胶、核桃、咖啡、沉香木、桉树等有极高开发价值的植物30多种,是全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县,西盟肉牛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彩蜜坊”牌山林百花蜜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是唯一获奖的蜂蜜产品。
三是生态旅游,休闲胜境。全县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多个,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城”,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利风景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特色旅游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拥有勐梭龙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普洱首个省级佤部落旅游度假区、木依吉神谷3A级旅游景区。
四是城镇幸福,村寨美丽。西盟县城是一座“城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先后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平安县城”等荣誉称号。2017年西盟县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是全国被列入的两个县(区)之一,也是云南唯一被列入的县。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建设经验作为云南省唯一典型上报国务院大督查组,对标“美丽县城”59项具体指标,达标率达90%,为全省前列。累计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238个,博航十组、马散永俄组、窝笼六组等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五是民族团结,文化独特。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西盟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被誉为“人类童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大量的神话史诗、诗歌谚语、服饰歌舞、民居习俗都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赴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成为全国首个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县级民族文化工作队。2019年,西盟县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以扶贫工作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也被国家民委列入支持《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合作协议》备忘录。2018年,西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在2018年、2019年脱贫成效考核中连续2年排名全省第1位,荣获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是全省唯一获奖的县份,入选中国扶贫交流基地。如果说西盟县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次千年跨越的话,那么从整体贫困到实现整县脱贫,从“阿佤人民唱新歌”到“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西盟县又实现了一次千年跨越。2020年,西盟县彻底撕掉绝对贫困历史标签。
【政府网站】http://www.xim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