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是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国土面积4093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街道共56个村、18个社区,常住总人口41.92万人。思茅区的基本情况可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思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汉代,这里被叫做哀牢地,宋大理国始建思摩部,元代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思茅厅;1913年废思茅厅改为思茅县;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1981年恢复;1993年撤县设市为思茅市;2004年撤地设市建区,将思茅市改为翠云区;2007年,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二是气候宜人。城区海拔1302米,年平均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1442.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三是生态良好。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3.27%,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七级标准,享有“绿海明珠”、“林中之城”、“天然氧吧”的美誉。四是资源富集。水资源总量达18.45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35条,年过境水量达8.38亿立方米;有林地面积509万亩,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铜、锌等金属储量30.67万吨,石灰岩储量2.65亿吨。全区有茶园35万亩、咖啡园19.76万亩,种植茯苓、白芨等生物药5.9万亩,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产业发展潜力大。五是区位独特。思茅区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黄金前沿,是普洱对外开放的核心区,213国道、昆磨高速公路(G8511)与玉磨铁路(中老铁路玉溪至磨憨段)贯穿全境,有普洱机场和国家级一类口岸思茅港。六是文化多彩。全区聚居着汉、彝、傣、哈尼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0.6%,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具有鲜明厚重、多姿多彩的茶马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
思茅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思茅实际、体现思茅特色、彰显思茅魅力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荣誉,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享有“中国茶城”“咖啡之都”的美誉,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十三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35.9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24.11亿元,年均增速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53亿元增长到9.2亿元,年均增速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65.02亿元增长到95.39亿元,年均增速7.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114元、8573元增长到35477元、13236元,年均增速分别为8%、9.1%;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9.4亿元。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40.05亿元,同比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8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70元,同比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9元,同比增长10.6%;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7.74亿元,同比增长0.1%。
【政府网站】http://www.smqz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