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国土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5镇3乡64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土家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7.8%,是新阶段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级贫困县。
施秉县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生态体育国家公园。拥有云台山、杉木河2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湿润,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施秉县“中国太子参之乡”,建有5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太子参常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强。境内土地、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
施秉县先后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县城”,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境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苗族“刻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施秉县交通便利,沪昆铁路、湘黔公路、余凯高速、三施高速穿境而过,县城距施秉火车站17公里、距凯里黄平机场15分钟车程、距沪昆高铁三穗站、凯里南站均在1小时车程内。
【历史沿革】
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
施秉县所辖境,殷周时(前771)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代时属象郡。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西北部的偏桥等地隶属牂牁郡且兰县,东南部(今胜秉等地)隶属武陵郡。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
隋大业三年(607),偏桥等地区属牂州牂牁郡,胜秉等地属辰州沅陵郡。
唐时,改郡为道,偏桥以西属黔中道,以东属岭南边陲。天宝三年(744),隶于充州,其偏桥等地受辖于东邻县,胜秉受辖于昭明县。宋时属矩州大田溪洞地。
元至元年间,设置偏桥、德胜和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宣抚司。
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均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391),置偏桥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偏桥卫、施秉蛮夷长官司改隶镇远府。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地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废施秉县。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建制。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偏桥卫入施秉县,移县治于偏桥卫城。雍正七年(1729),以旧县治胜秉(亦名老县)设施秉分县,置县丞驻节。如上建制直至宣统年间,未曾更动。
民国二年(1913),隶属于黔东道(驻镇远);十二年(1923),废黔东道,施秉县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施秉县隶于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镇远);二十六年(1937),隶于第一行政督察区(驻镇远)。
1949年11月,施秉解放, 1956年,由镇远专区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施秉县建置,并入黄平、剑河两县;1962年,恢复施秉县建制,隶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直至现今。
【行政区划】
施秉县辖5镇3乡,分别是城关镇、双井镇、牛大场镇、杨柳塘镇,马号镇、白垛乡、甘溪乡、马溪乡,有74个村(社区)。
【地理交通】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东经107°52′37″—108°28′47″,北纬26°46′46″—27°20′16″之间。北抵石阡,东北及东部与镇远相连,东南角与剑河县接壤,南接台江以清水江河为界,西靠黄平、余庆,呈南北长,东西窄状,全县土地总面积1531.83平方公里,占黔东南州土地总面积的5.04%。县城距省城贵阳230公里,离州府凯里76公里。施秉县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60公里。
施秉县交通便利,沪昆铁路、湘黔公路、余凯高速、三施高速穿境而过,县城距施秉火车站17公里、距凯里黄平机场15分钟车程、距沪昆高铁三穗站、凯里南站均在1小时车程内。
【民族宗教】
施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民族建筑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县境内居民有苗、侗、布依、汉等13个民族。目前,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的村寨有1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民族服饰80多种。淳朴、热情的苗族群众有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是贵州省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建筑方面,有龙塘古寨、高塘苗寨,具有风格独特的木楼、吊脚楼等;精彩的节日有河边苗的姊妹饭节、牯藏节、独木龙舟节、卯节,高坡苗的芦笙节、爬坡节,“三月三”、“四月八”等。
民族歌舞丰富,有飞歌、大歌、酒歌、织布歌、游方情歌、刻道,芦笙舞、踩鼓舞、铜鼓舞板凳舞等。拥有的民族服饰、银饰、刺绣等更是异彩纷呈。另外,风味独具的酸汤、米酒、色彩斑斓的糯米饭等,为施秉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经济发展】
过去十年,是施秉极不平凡、荡气回肠的十年,更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十年。施秉县坚定信心、奋发作为,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疫情散发、消费低迷等多重考验,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6.1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9.78亿元,人均GDP由2012年的1.24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3.18万元,均超额完成翻番目标。
【政府网站】http://www.qdnsb.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