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指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这种获取新能源的方式具有无污染、无噪声、维护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光伏系统一般包括太阳能电池或组件、充放电控制系统(或包括逆变器)和负载控制几个部分。光伏产业链包括:原料及辅料、电池组件、系统工程、逆变器、零部件及设备等。
光伏发电示意图

一、产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趋势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励下,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快速增长,引领全球光伏产业加快发展。2022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87.41GW,同比增加60.3%装机量创历史新高累计达到392.61GW。未来十年,我国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出台多项产业政策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营造了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对指导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市场资源倾斜、提升行业关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我国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发电成本也在不断降低。目前光伏电池、组件如大硅片、PERC+及双面等技术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组件产品功率及发电效率,跟踪支架应用、运维能力的持续提高都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在政策引领下,合理性的平价项目数量规划、优化项目布局、提升技术管理能力和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都推动光伏电池行业可持续发展。
1.电池类型。地面光伏系统大量使用的是以硅为基底的硅太阳能电池,可分为单晶硅光伏电池、多晶硅光伏电池、非晶硅光伏电池、铜铟硒光伏电池、砷化镓光伏电池、碲化镉光伏电池、聚合物光伏电池七类。但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的为硅基底光伏电池。
2.电池片技术路线。低反射率绒面制备、选择性发射极及后续的电极对准、等离子钝化、低温电极等光电转化技术研发竞争激烈。当前,技术成熟的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技术(PERC)、N型双面(BiFi)吸光太阳能电池片等产品已规模化量产,平均转化效率23.5%左右。钝化接触(TOPCon)、异质结(HJT)、异质结背接触(HBC)、钙钛矿高效薄膜电池等技术正加紧研发及产业化,相关产品实验室转化效率达25%-27%。
3.光伏组件。通过提升电池转换效率、改进组件BOM(组成材料清单)、优化组件版型等方式,减少光学损失和电学损失,不断提升组件转化效率和发电功率。光学优化方面,采用反光膜、反光焊带、白色EVA胶膜、高反射背板、高透光玻璃等技术,提升光线利用率;电学优化方面,采用半片组件、多主栅(MBB)组件、叠瓦组件等技术,降低电流传输欧姆损耗;结构优化方面,采用大尺寸硅片技术、双面组件技术等提升组件功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同时组件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智能电路内置于组件,使其具备实时数据传输与监测、单体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交直流输出等功能,有效提高光伏阵列发电效率。
4.智能逆变和配套装备。高效智能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等智能装备,逐步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环境自适应等功能于一体,同时不断适应光储融合、光伏制氢、光储一体化等发展趋势,为光储、光氢一体等未来创新模式提供支撑。
(二)市场布局
1.从国际上看,当下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据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统计,全球已有13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碳中和,欧盟等13个国家已就碳中和立法,还有53个国家已经官宣了碳中和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下发了针对光伏在内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激励政策,主要包括电价补贴、电量抵消、投资补贴等三种类型,旨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从全球光伏发电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欧洲部分国家电池片生产设备、硅片测试器等有领先优势,但受到我国设备供应商竞争压力,产量逐年萎缩;德国贺利氏是我国正面银浆的主要进口企业;德国SMA、西班牙Power Electronics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紧随阳光电源、华为,居全球第3、4名。日本多晶硅、光伏背板、POE(乙烯-辛稀共聚物)胶膜等有一定的优势,但市场份额逐年降低。美国、韩国等在TPT背板、正面银浆、IBC电池、薄膜组件、高效电池CVD和PVD设备等领域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2.从国内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明确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GW以上的战略规划。据此规划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0-90GW,相比“十三五”期间的年均41GW增加约2倍,对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部署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政策方针,并针对光伏产业制定相关战略和发展目标,负责项目的审批、生产运行以及投资管理。光伏电池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光伏电池行业发展,《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产业政策为光伏电池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未来将继续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继续扩大对太阳能利用的规模,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中国光伏企业实力居全球前列。
3.合肥现状,光伏产业作为我市17条产业链重要一环,产业链集聚上下游企业10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78家,规上企业46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拥有阳光电源、通威太阳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拥有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大尺寸高效组件、全面屏组件、高效逆变设备、新型储能装备、制氢装备等先进产能产线,形成了覆盖关键零部件—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电站运营的产业联动格局。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个,高新技术企业12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4家企业、2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9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光伏、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名单;10家企业产品获光伏领跑者先进技术认证。全市重点光伏及新能源企业拥有各类专利203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地方及以上标准16项(其中4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
2022年全年,光伏及新能源产值同比增长超81%达到1021.89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国22个光伏产业典型城市中排第6位。未来5年,合肥市力争建成世界一流光伏制造基地和创新应用桥头堡,全面打造“光伏第一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形成以高端光伏制造、新型储能装备、智慧光伏系统集成、分布式智慧光伏发电示范应用为主的特色光伏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光伏产品认证、分析、检测中心,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产业政策
(一)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发联合十一个国务院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表示,组织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光伏基地建设,鼓励中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带动太阳能电池、光伏装备产业链投资。
(二)2022年3月1 日国家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三)2022年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下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积极发展新型光伏系统及关键部件技术、高效钙钛矿电池制备与产业化生产技术、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和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等。
(四)《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合政办秘〔2022〕30号),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项目建设、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技术创新、分布式运用、推动应用场景、多能互补、智能运维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奖励。
三、光伏产业链

现阶段,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关系,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如单晶硅棒、方棒和单晶多晶硅片等硅材料;形成单晶及多晶电池片及组件为下游光伏发电系统和产品提供原材料及产品保障。目前,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面临的竞争环境差别较大。但整体来看,受政策和对外贸易环境影响,各地的光伏产业发展都在向更高水平发展,可同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先期优势。
四、招商对接平台
(一)行业协会
1、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会员单位主要由从事光伏产品、设备、相关辅配料(件)及光伏产品应用的研究、开发、制造、教学、检测、认证、标准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自愿组成,是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SZNEA),由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利用和新能源产品生产的企业(包括外省市新能源行业驻深单位)自愿组成,涉及行业涵盖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和能源咨询等领域。
3、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于2006年10月29日成立,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已拥有400多家会员单位,包括新能源行业的装备企业、设计单位、投资集团及电力并网公司等。
(二)产业联盟
1、中国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涵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光伏发电微网储能、装备制造、整车制造以及与新能源汽车相关联的运营平台、金融服务、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产业联盟。创新联盟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目标,以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和管理五大创新为核心,抱团发展,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形成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联盟企业有10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超过70家,产值突破5000亿元。
2、新能源产业联盟(福建省新能源科技产业促进会),由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海西(厦门)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共同发起,广泛吸收会员加盟,发挥海西区位优势,整合新能源市场、资本、技术与人才资源,协同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