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一)国民经济核算。2022年1-3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947801万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下降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2979万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768万元,同比下降13.9%;第三产业增加值439054万元,同比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6:28.0:46.4,工业占比19.9。
(二)固定资产投资。截至2022年11月,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3.36亿元,同比下降42.1%。
(三)民营经济。2022年1-3季度,民营经济增加值50.476亿元,同比下降8.3%。其中第一产业7.6704亿元,同比增长1.80%;第二产业22.9909亿元,同比下降19.70%;第三产业19.8147亿元,同比增长4.20%。
(四)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11月,我县市场主体登记总数1791家,同比下降0.2%。其中私营企业353家,同比增长44.6%;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2家,同比增长200%;个体工商户1390家,同比下降6.2%;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同比下降55%。注册资本138678.66万元,同比下降27.79%。其中私营企业107005.46万元,同比下降32.83%;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5030万元;个体工商户23057.2万元,同比下降22.46%;农民专业合作社3586万元,同比增长18.92%。
(五)居民收入消费。2022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5288万元,同比增速1.6%。1-3季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4元,同比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4元,同比增长7.3%。
(六)对外经济。2022年1-9月,全县出口额1.96亿元,同比增长15.08%。其中,货物出口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3%。
(七)财政金融。2022年1-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1亿元,同比增长12%。1-9月,各项存款余额232.16亿元,同比增长13.56%,各项贷款余额101.38亿元,同比增长18.08%。
(八)科技创新。截至2022年11月,我县R&D经费投入0.5亿元,同比增长6.38%,高新技术企业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社会发展】
(一)综合情况。井研县最早置县时间为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辖区面积840平方公里,现辖14个镇、1个街道。常住人口27.8万人,其中城镇11.6万人,农村16.2万人。户籍人口38.38万人,其中城镇12.30万人,农村26.07万人。
(二)就业创业。截至2022年11月,全县劳动力资源数16.57万人,就业人员13.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4457万人,同比增长106%。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截至2022年11月,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3.65万人,同比增长10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收入308300万元,同比增长102%。
(四)社会保障。截至2022年11月,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8.06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35万人,由于清理重复参保数据8000余条,参保人数较去年同比下降3.83%。目前全县养老机构14家,养老机构床位1932张。
(五)教育事业。截至2022年11月,我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6所,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其中,幼儿园49所,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77%;义务教育学校44所,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22%;普通高中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与去年同期相比无变化;全县共有老年教育机构215家。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0.2611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8%;在校学生3.106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62%。
(六)卫生健康。截至2022年10月,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数387个,同比下降4.40%;机构床位数861张,同比增长8.71%;卫生技术人员1703人同比增长9.10%;执业(助理)医师667人,同比增长3.90%;人均预期寿命78.2岁,同比增长0.32%;婴幼儿死亡率0.0006916,同比增长24%。
(七)体育事业。目前全县体育场地965个,同比增长0.033%。
(八)民族发展。井研县少数民族群众主要来自于凉山州以及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通过婚姻、购房、租种土地、投亲靠友等方式自主流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2个少数民族,845户1758人(其中彝族1419人占约80%),同比增长11%。我县不属于民族地区,无民族乡和特色村寨。全县宗教活动场所6处(其中:佛教场所4处,分别是佛光寺(研城街道)、千佛寺(千佛镇)、般若寺(三江镇)、石观音寺(竹园镇);天主教(研城街道)正式活动场所1处;基督教(研城街道)正式活动场所1处)。佛光寺为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
【文化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全县目前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综合文化站26个,广播电视台1座。
(二)文化旅游。全县有1家A级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三)文化出版。2022年,全县图书印数0.16万册,同比下降11%。
(四)广播电视事业。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
【生态文明建设】
(一)森林资源。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县森林面积为33112.81公顷。经调查认定,我县林木起源均为人工造林,无天然林。根据森林面33112.81公顷测算,我县森林蓄积量为139.55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8.879%。有古树名木10种,由于我县无公益林、无天然林保护工程,无法申请国家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各基层护林员均由村组或社区干部兼任,全县119个村(社区),对应119名兼职护林员。
(二)湿地资源。我县湿地面积为2173.4公顷,其中以茫溪河流域为主的湿地703.8公顷,大佛湖为主的人工湿地1469.6公顷。
(三)生物资源。县境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约651种,常见的森林树种约42科、189种,竹7种,珍稀保护植物有红豆树、桢楠、银杏等13种。根据多年林业工作经验测算我县野生动物种类约为120种。县域珍稀保护植物有红豆树、桢楠、银杏等13种,已发现保护动物5种。
(四)矿产资源。全县非金属矿6种,储量22903.03万吨。
(五)水资源。截至2022年11月,全县降水量854.7毫米,同比下降20%。
(六)环境质量。截至2022年11月,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9.5%,同比增长1.2%。
(七)环境质量。截至2022年11月,细颗粒物(PM2.5)浓度39.7微克/立方米,同比增长13.40%;工业源废水排放总量92.1622万吨,同比增长15.68%。
(八)污染治理。截至2022年11月,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303万吨,同比下降27.13%;氨氮排放量1.154万吨,同比下降80.18%;颗粒物排放量48.842万吨,同比下降59.4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3.75%。
(九)生态保护。矿山生态修复面积5.0863平方千米,耕地保有量341415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15011亩。
【基础设施】
(一)交通。截至2022年,全县铁路营运里程34.6公里,公路里程688.008公里,桥梁144个,客运站2个。截至2021年,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42345辆。
(二)邮政。2022年1-10月,全县邮政业务总量3045.89万元,同比增长0.0344%,全县邮政营业网点90处。特快专递7.5万件。
(三)水利。截至2021年,全县集中供水量28083200立方,全县52座水库,1个河湖公园。
(四)通信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11月,全县移动电话基站954个,同比增长15%;5G基站120个,同比增长41.60%;光缆线路长11.04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24.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9.9805万户,固定宽带端口数24.15万个。
【获得荣誉】
(六)获得荣誉。
获得的国家级荣誉:(1)2022年1月26日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2020年7月29日评为“2020年度国家卫生县城”。(3)2018年10月19日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获得的省级荣誉:(1)2022年3月16日评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2)2022年3月7日获得“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誉。(研溪湿地)(3)2022年7月获得“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集体”表彰。(4)2022年6月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5)2022年4月成功创建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县。(6)2021年3月18日获评四川省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7)2021年12月14日创建2021年第一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8)2022年1月26日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9)2021年2月19日评为2020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10)2021年5月26日评为2020年脱贫攻坚先进县(非贫困县)。
【政府网站】http://www.jingy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