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地处广西西南部,隶属崇左市。天等县辖6个镇7个乡,全县总面积2159.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52万,有壮、汉、瑶、苗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4%。各民族和睦相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风土人情各有特色。
天等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5℃,最热的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的月平均气温为12.5℃,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更是丰富。
天等县境内绝大部分为低山、高丘地形,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7.98%山地中大部分是岩溶地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三分之二地带属右江流域。天等县城所在地是天等镇,城区四面环山,丽川河水绕城而过,山清水秀,四季常青。
天等县以农业为主,玉米、水稻、豆类、薯类等主要农作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着力打造酸、甜、苦、辣、香“五味”农业,酸指生姜,甜指蔗糖,苦是苦丁茶,辣是指天椒,香是八角。其中指天椒、苦丁茶是天等有名的农副产品,苦丁茶加工产品曾获国际名茶金奖,指天椒以其辣、鲜、香著称大江南北,被国家外经贸部授予“优质荣誉奖”农产品称号,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天等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锰、磷、金等10多种,特别是锰,藏量多达1600多万吨,其中天等县东平锰矿是全国最大的露天锰矿之一。近年来,天等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私营企业,锰矿业成为天等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天等全县经济的发展。
天等,壮语称“吞等”,指石头竖立的意思,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把天等的地貌描绘成“石峰峭聚如林”。正是由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天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人文景观,县境内风景名胜很多,主要有位于向都镇境内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万福寺,万福寺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有被徐霞客称为“西来第一”的百感通天岩。还有侬大将军庙,又称都军庙,内设有侬智会大将军神位。相传侬智会是一位才智过人,武艺超群的壮族英雄。此外还有:龙角天池、独秀峰、安宁洞、龙蟠山、天然盆景、飘岩等景点。目前,天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我们热切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
【地理环境】
天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地处北纬22°51′~23°23′,东经106°45′~107°23′之间,距首府南宁市183Km,距中越边境45Km,东接隆安县、平果市,南接大新县,西接靖西市,西北靠德保县,北接田东县。天等县境东西最大横距64Km,南北最大纵距63公里。全县总面积323.88 万亩,其中山地面积276.76万亩,占85.48%,耕地面积38.56万亩,占11.93%,人均耕地面积0.97亩。
地质地貌
天等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696.42km2,占总面积77.98%。其中土山占总面积的22.60%;石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41.50%;硅质灰岩山地占总面积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总面积的3.57%。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西南部四城岭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东北部天南村洞荷洼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为450~650m。县内岩溶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77.4%。
气候环境
天等县地处广西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夏半年(4-9月)盛行偏南风,带来海洋暖湿空气,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风,形成低温干燥的气候。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寒潮活动频繁;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局部有洪涝;春秋季常有干旱,湿度小;冬季偶有低温霜冻。
年平均气温20.8℃,最冷月平均气温12.2℃,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0.1℃,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433.0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1114.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7.8%。年平均相对湿度79%,最小相对湿度11%。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43天。全年日照1543.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5%。年平均风速1.6米/秒,最多风向为S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257.6毫米。年雷暴日数72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大风、低温阴雨、霜冻、冰雹、雷电。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8年天等县土地总面积216490.4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6453.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5% ,园地面积1128.3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5 %;林地面积73920.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1%;草地面积17978.8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8.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041.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085.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47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其他土地面积67411.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1%。
矿产资源
天等县地处桂西南大石山区,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黑色金属矿产有锰矿和铁矿;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锑;贵金属矿产有黄金;化工原料矿产有黄铁矿、磷、重晶石;其它非金属及建材矿产有水晶、冰洲石、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粘土、页岩、方解石、大理石、白云岩;燃料矿产有煤炭;冶金原料矿产有石英岩。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天等县锰矿资源丰富,属重要优势资源,大部分可露天开采,易采易选,品位高,低磷低铁。目前已发现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处,是我国冶金用锰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矿床规模普遍较小,资源找矿潜力大:天等县矿产资源主要以小型矿床及矿点为主,大型、特大型矿床少。已发现矿产地31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占9.68%、小型矿床28处,占90.3%。小型矿床及矿点矿化异常发育,具有较大找矿潜力。锰矿:主要分布在东平、向都、把荷、宁干、进远等乡镇,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350.632万吨,其中东平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299.605万吨,把荷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1.027万吨。锰矿是天等县矿产开发中的龙头矿种,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巨大。磷矿:主要分布在岜隆、把荷、宁干等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89.967万吨,其中岜隆磷矿区属中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94.018万吨;把荷磷矿区属中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65.1万吨;宁干磷矿区属小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0.849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上映乡、驮堪乡辖区内,潜在资源储量100万吨,但大多为贫矿,主要以褐铁矿为主,杂质高,难选;重晶石:主要分布在上映乡、把荷乡辖区内,平典重晶石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83.77万吨,把荷重晶石矿资源量不详。建筑石料用灰岩:遍布全县各地,目前进行开发利用的矿山共7座,已有矿山查明资源储量约1.44亿吨,潜在资源量巨大,预计资源量达3亿吨以上,为天等县优势矿种;方解石:分布较为零散,多为脉状产于石灰岩裂隙中;其中驮堪乡星坛山、福新镇布解一带,分布较为集中,资源潜力较大。目前进行开发利用的矿山共1座,保有资源储量约90万吨,潜在资源量达300万吨以上;水泥用灰岩:分布面积较广,在全县各地均有赋存,但勘查程度较低。目前初步勘查后可开发利用的资源量约7500万吨。页岩:主要分布于东平镇及向都镇一带,产出于泥盆系地层,查明资源储量55万立方米,目前未进行开发利用。截至2020年8月,天等县共发现矿产地31处,其中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28处。有效探矿权6个,资源勘查程度较高,其中勘探2个,详查4个。勘查矿种主要为锰矿、金矿、铅锌矿、硫铁矿。截至2020年8月,天等县有效矿山有11座,按矿山规模分:大型矿山1座,中型矿山2座,小型矿山8座;按矿种分: 锰矿2座、石灰岩矿1座、建筑石料用灰岩7座、方解石1座,开采矿石总量约380万吨。
水资源
水资源是大气循环再生的动态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不可分割。根据1975年《广西天等县1/20万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92年《天等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和天等县气象局实测的49年降雨量的资料统计,全县水资源总量14.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5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55亿立方米。以地表水水资源总量计算,全县平均每人有水资源量3627.5立方米,每亩耕地有地表水量2632.57立方米。人均有水资源量比全年自治区人均有水资源量4850立方米少1222.5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有水资源量2540立方米多1087.5立方米。通过计算和调查,天等县现有水资源可以满足当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需要。
【经济发展】
2021年,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87.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46.67亿元,增长8.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1%、26.3%和5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1%、36.4%和49.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048元,比上年增长10.4%。
【政府网站】http://www.tiande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