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也是中国大陆12个海岛县(区)中唯一的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约114.757平方公里,由南澳岛及周边35个岛屿组成,其中主岛111.751平方公里,海域4600平方公里。处于闽、粤、台三地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7海里,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历来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全县设后宅、云澳、深澳三个镇和青澳旅游度假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两个管委,共41个行政村、5个社区,2021年末户籍总人口7.59万人,常住人口6.46万人。主要产业有旅游业、渔农业等。
生态保持良好。南澳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12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广东省唯一一个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县,省第一批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市(区),由省向国家推荐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的典型事例,拥有“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称号。南澳县“生态立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青澳湾入选全国2021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均达到72%,拥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8.19万亩,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海岛环
境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近海海域水质达国家标准。“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成为第一批18个全国生态修复项目3个先进典型案例,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获评“广东省环保优秀示范工程”。
海岛资源丰富。南澳旅游资源具有海、史、山、庙立体交叉特色,宋井、总兵府、金银岛、青澳湾、海岛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景区景点一直备受青睐。拥有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候鸟天堂”——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最美丽海岸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广东省级旅游度假区”“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滨海旅游示范景区”“广东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广东十大美丽海岛”等称号,省道S336线汕头南澳段(南澳环岛公路)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十大最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深澳镇获评“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近海海域水质好,有鱼、虾、蟹、贝、藻、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资源共1361种。主岛岸线长达91.96公里,拥有海湾66处,可辟为良港的有7处,其中,烟墩湾、长山尾等具备辟建万吨级深水码头区的条件。南澳地处台湾海峡的喇叭口,是世界风况最佳的地方之一。
对台优势明显。南澳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与台湾隔海相望,语言通、习俗同、交往密,是重要的台胞祖居地之一,目前在台湾的南澳籍同胞达10万多人,超过南澳本岛人口。南澳也是广东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每年接待前来探亲、访祖、观光、洽谈
经贸的台胞1500多人次,设有台湾渔民工作站和台湾渔船停泊点,接待台船进港避风、补给、贸易。2014年经中央台办、国台办批准设立“南澳总兵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自基地批准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创设对台工作新阵地,形成了如南澳论坛、相思花节等对台交流精品工程。2021年3月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批准南澳前江码头为第五批试行更开放管理措施的对台小额贸易点,放开船舶吨位和交易金额限制。2021年8月南澳前江码头通过海关验收达到通关标准。
人文历史悠久。八千年前,象山细小石器新石器早期遗址留下先民活动的足迹,成为粤东地区最早人类活动之地;东坑仔商周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先民开发海上航路的先驱,是粤东、闽西南海上贸易最早一批开拓者,是进入海洋文明时代的一种标志。明清两朝有郑成功、戚继光、施琅、刘永福等名人抗侵御倭、保土捍疆的历史,共历经明、清两代176任总兵、副总兵。岛上文物古迹共有60多处,在历史长河中,主要形成了海丝文化、海防军事文化、宗教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形态。
乡村振兴发展。入选2020年国家和广东省两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评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和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南澳在2020年度新型乡村助农服务体系建设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云澳镇中柱村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云澳镇和后宅镇羊屿村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深澳
镇后花园村入选2018-2020年度广东省文明村镇。森林公园管委黄花山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深澳镇后花园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羊屿村、山顶农村、后花园村、后兰村、后窑村、云星村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地理位置】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海面,地处东经11653′-117°19′,北纬23°11′-23°32′,北回归线从主岛穿过。东到破涌礁,南到南大礁,西距澄海莱芜4.1海里,北距饶平县海山岛2.75海里。南澳海域面积4600平方公里,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 由南澳岛及周边33个岛屿组成,其中主岛111.44平方公里。南澳处于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7海里,素有“粤东屏障 闽粤咽喉”之称,历来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建成正式通车,通车后从南澳长山尾到澄海莱芜由40分钟缩短为10分钟,这意味着全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与汕头、潮州形成1小时交通圈,从过去的“孤岛经济区”变成“海丝前沿区”,进入崭新的“大桥发展时代”。
【历史沿革】
南澳,商朝时为南越地,周朝、春秋时期为扬越境地,战国时期为百粤地,秦、汉时期为南海郡揭阳县地,隋、唐、宋时期南澳属海阳县。
明万历三年(1575年),南澳设漳、潮副总兵,南澳副总兵受二省之制,又制二省之兵。划深澳、隆澳属广东潮州府,云澳、青澳属福建漳州府。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南澳设总兵,帅闽粤舟师,深澳、隆澳属广东潮州府,云澳、青澳属福建漳州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南澳设海防同知,置南澳厅,照州县之例建置。
民国元年3月(1912年),南澳改总镇府为军政府。同年7月,改南澳厅为南澳县,南澳第一次建县,直隶广东巡按使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将原属福建管辖的云澳、青澳划归广东省,结束两省共管建制。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伪南澳县政府成立,南澳受伪东区行政督察专员专署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南澳复员。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南澳属广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专署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南澳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专署管辖。
1950年2月23日,南澳解放,同年6月1日,成立南澳县人民政府,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潮汕专员公署管辖。
1952年,南澳县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同年6月,南澳撤销县级建制,改称为澄海县南澳特区(因国务院没有批准,没有对外公布)。
1953年5月,南澳恢复县级建制,仍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
1956年11月16日,南澳县属汕头专区管辖。
1958年11月,南澳撤销县级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饶平县,成立饶平县南澳人民公社(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行文批准执行)。
1959年11月13日,南澳恢复县级建制,成立南澳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68年3月,南澳成立南澳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0年12月,南澳重新成立南澳县人民政府,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83年12月22日,南澳县属汕头市管辖至今。
【行政区划】
自1950年至2017年,南澳县所属区、乡、公社、镇、村的行政区域先后进行26次调整、撤并和变更。至2017年1月,南澳县设后宅、云澳、深澳3个镇和青澳旅游度假区、黄花山海岛国家森林公园2个管委会,有41个行政村、5个居委,共82个自然村。1997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南澳县开始对各镇界线进行联合勘定,全县3个镇3条镇级界线总长为23.98公里,镇边界线交会点1个,埋设界桩7个。2015年,完成对玉珑湾等11处商住楼和后宅镇东崇路命名的审批,同时对深澳镇和云澳镇有关九溪澳村的行政区划进行整改调整,将九溪澳村划入深澳镇行政区。
【地质地貌】
南澳岛地质构成以断裂构造为主,主岛位于泉州—汕头地震带南端,已查明的区域性大断裂有北至东方向的南澳—长乐断裂和北至南方向的黄岗断裂,这两条断裂均为活动性断裂,在主岛东北部海面交汇。南澳岛的岩石大部分属于燕山三、五期花岗岩。岛东部细粒花岗斑状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小岩株,呈北东方向展布。岛北部大尖山一带有流纹斑岩、凝灰熔岩。岛中部以变质岩居多。
南澳岛地貌属低山剥蚀丘陵地貌,形似葫芦,海岸多为岩石陡岸。地貌以高低丘陵为主,东西两部为宽而突起的丘陵,东部最宽10.5公里,西部最宽5公里,东西长21.5公里。中部为狭小的冲积平原,岛的最狭长处仅2.1公里,平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4%。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西部最高山峰为高嶂岽,海拔584.8米,东部最高山峰为果老山,海拔573.3米,白牛大尖山海拔524.3米,其余的为低山丘陵。由于海湾的冲积及山洪的冲击,形成隆澳、深澳、青澳、云澳4个平坦地带。有十几条山坑(涧)流入大海,山坑集水面积均在10平方公里以下。南澳岛的南坡因受风雨侵蚀,表层泥沙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蛋”地貌;北坡黏土层比南坡厚。海岸地带系海积平坦地带、海蚀阶地、谷口、小型洪积扇、潟湖。
南澳土壤共划分为水稻土、赤红壤、滨海砂土3个土类。南澳水稻土是花岗岩、砂页岩的堆积物、洪积物及滨海沉积物发育而成,分布面广,沉积平原及丘陵都有,总面积8537.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4%,占耕地面积的91.78%。南澳赤红壤有机质不均匀,氮磷钾含量少,土壤呈酸性,总面积13.92万亩,其中旱地赤红壤面积765亩,分布于洪积阶地、台地及山坡地。南澳滨海沙土面积4604亩。
【气候特征】
南澳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1℃,平均日照2651.3小时,平均降雨量680.1mm。每年大风59.5天左右,大雾10.8天,主要集中在12-4月份,年平均遭受台风2-3次。
【人口语言】
据统计,2021年南澳县常住人口为64585。民族以汉族为主。
南澳话属潮汕方言中的一个音系。后宅镇居民口音比较接近潮澄饶一带的语音。云澳、深澳、青澳居民口音跟漳州、泉州、厦门话较接近。南澳话有18个声母,82个韵母。其中元音韵母18个,鼻化韵母15个,鼻音韵母13个,人声韵母34个,声化韵母2个。
【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县城区空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05毫克/立方米、0.012毫克/立方米和0.040毫克/立方米,降尘年月均值为2.64吨/平方公里。降水年均pH值为6.55,降雨类型以硫酸盐型为主,全年未出现酸雨样品。
水环境:全县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监测指标分别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环境噪声: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0分贝,低于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昼间60分贝)。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0.7分贝,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昼间70分贝)。
【资源特产】
海洋资源南澳县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鱼、虾、蟹、贝、藻类1300多个品种,南澎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中华白海豚、鹦鹉螺、黄唇鱼等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南澳县海域东北部受台湾海峡沿岸流影响,南海高盐陆架水从中、底层入侵,因此海水交换活跃,浮游生物种类多,水体自净能力强,海水无污染。近海水深10米以内的海域面积165.7平方公里,是发展海水生态养殖的良好场所。
旅游资源 南澳拥有“阳光、沙滩、海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且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共驻跸173任总兵、副总兵,文物古迹众多,具有“海、史、山、庙”立体交叉的丰富旅游资源。南澳主岛海岸线长77公里,曲折多弯,形态丰富美观,拥有大小峡湾66处,主岛山体林木茂盛,为海岸带景观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可供旅游开发的海滩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现在拥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青澳湾旅游度假区、“南中国海上天然植物园”黄花山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国际候鸟天堂”乌屿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以及宋井、总兵府、金银岛等景区景点,新建成中国内地首座海岛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及北回归线广场,成为南澳新的风景线。环岛公路上又新开辟有前江湾观海长廊、祥云广场、展南亭、青澳湾观海栈道、田仔、大船澳等多个观景节点。
风力资源南澳岛地处台湾海峡喇叭口附近海面,由于海峡的“喉管”效应和迎风地形突起受到的动力抬升作用,使南澳岛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属世界风况最佳的地方之一,年平均风速达到8.5米/秒,有效风速时数达7000多小时,岛上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0万千瓦。
南澳特产名贵海产品有宅鱿、龙虾、石斑鱼、对虾、真鲷、黄花鱼、海鳗、赤宗鱼、马鲛鱼、海胆、鲍鱼、海参等,还有紫菜、龙须菜、赤蟹、响螺、紫贻贝、太平洋牡蛎、扇贝、海柳等海珍品。较为著名的农产品有南澳金薯、深澳石榴、包冬犁、南澳苦瓜、宋茶、黄花山高山茶、橘红等。珍稀植物有石竹柏、中华楠、细叶葡萄、黄杨、茶花等。
【政府网站】http://www.nanao.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