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广东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简介

不详  2023-03-14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网

  一、基本情况

  荔湾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区域面积59.1平方公里。下辖22条行政街、194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12.96万人。

  二、历史沿革

  荔湾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荔湾地区外通大洋,内航各地,水陆交通畅达,商贸渔农得天时地利,民殷物阜,向为府治所重。历代人民智慧,使西关名传岭海,留下不少史迹名胜,源远流长,人文继起,历代不衰。

  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其泥城驻地不远的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

  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是时广州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怀远驿”设在今十八甫附近,专供各国使节来华下榻,成为中外商人从事贸易的馆所。

  公元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1757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但特许十三行为经营对外贸易的广州商行。1757~1842年,十三行成为清政府唯一合法对外通商口,长达85年。

  1859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沙面被迫租借给英、法作租界,外商进驻沙面直接开展在中国的贸易。

  民国十年(1922年),广州市政厅成立,西关地段归属广州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6),收回沙面租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设西区,1960年8月改称荔湾区至今。2002年广州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大坦沙岛划入荔湾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三、区域特色

  荔湾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被誉为“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的缩影和窗口。

  文化:拥有禅宗达摩的“西来初地”、千年道教庙宇“仁威祖庙”、明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怀远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岭南建筑艺术宝库

  “陈家祠”、清代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十三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欧陆风情历史建筑群“沙面”、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粤剧艺术圣地“八和会馆”、全国最早的丝织行业协会“锦纶会馆”、中国最早的柴油机厂“协同和机械厂”、中国最早最大的百货商店“南方大厦”、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古代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的“荔枝湾”、岭南建筑重要标志“骑楼街”。

  名人:荔湾人杰地灵,才人辈出。政界清太子少保邓华熙、变法维新康有为、著名革命活动家何香凝、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等。经济界商文博才清代五大首富之一潘仕成等。科教界有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学者书法家李文田等。艺术界粤剧宗师千里驹、武打巨星李小龙等。医界“南梁北林”之誉的妇产科专家梁毅文、“独立神州树一军”的革命女医生张竹君等。体育界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举重世界冠军陈伟强、羽毛球世界冠军庾耀东等。他们都出生于荔湾,或成长在荔湾,或其主要生活范围在荔湾。

  名食:“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汉时荔枝上贡皇帝,南汉后主在昌华苑大摆“红云宴”。明代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茨菇、茭笋)飘香。清代荔湾枝小花艇盛起牛腩粉、云吞面、艇仔粥、炒粉面、炒田螺、芝麻糊等各式美食。皇上皇腊味、趣香饼家特色糕点、南信双皮奶、伍湛记状元及第粥、银记肠粉、顺记冰室椰香雪糕等民间美食深入民心。茶楼、食店遍布大街小巷,泮溪酒家、陶陶居、莲香楼、广州酒家等一批中华老字号享誉全球。

  商贸:全区现有专业市场233个,涵盖18个商品类别。茶叶、鞋类、服装、中药材、玉器、珠宝、花卉、饰品、文具、塑料等居全国领先地位。

  交通:荔湾区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部,是连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连接周边市区的内环路西半环、环城高速西半环等快速干道,贯通珠江两岸的珠江大桥、人民桥、鹤洞大桥、东沙大桥及珠江隧道、洲头咀隧道等桥梁隧道;由北往西南方面分别连接机场高速、广清高速、广佛放射线、龙溪大道、广珠西线、东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西有滘口客运站,南有芳村客运站,还有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已有和规划地铁1、5、6、8、11、10、13、19号线及广佛线共9条城市地铁,以及广佛肇城际线、广佛江珠、广珠城际北延线3条城际轻轨贯穿。

  四、发展情况

  2021年,荔湾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9.79亿元、增长8.5%,增速位列全市第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12亿元、增长4.1%;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3.47亿元、增长10.1%;14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65亿元,40个市“攻城拔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9.78亿元,投资完成率128%。规上工业总产值366.98亿元、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01亿元、增长14.3%,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3501.77亿元、增长20.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08.23亿元、增长15.6%。推出“暖企纾困九条措施”,组织金融机构精准投放纾困资金超157亿元。是年,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74万户,注册资金1991.56亿元、增长12.5%,注册资本一亿元以上企业增长16.1%,广药集团成为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新洽谈招商项目358个、增长119.6%,签约项目104个、增长173.7%,累计注册(落地)项目104个、增长65.1%,协议投资额491.53亿元、增长59.4%,协议达产481.36亿元、增长41.9%。成功举办广州国际茶产业大会,荔湾区位列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榜单第二位。

  新世纪荔湾,携历史古风,得中西之利,籍发展大势,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大潮中,必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地形地貌】荔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市西部。东北部与越秀区相连,东南部与海珠区和番禺区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相邻,西部、南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辖地面积59.1平方千米。北片区(珠江西航道以北)地势平坦且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西南部平均海拔6米左右。北面为台地,地势较高,西南、南部略低,高差2米左右。由西湾到小北江间,大部分为低洼平原。侵蚀平原分布于区内的克山和西村一带,堆积平原分布于西关大部分地区。中山七路东段到西山最高,最低处在丛桂路涌边。多宝路和逢源路各街低处标高在106.4米左右,而珠江高潮面在107米上下,故潮涨即入内街。因地势低洼,每逢大雨季节,局部地段地下水上升至地面,致排水不畅。

  南片区(珠江西航道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平均绝对高程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多为第四纪堆积层,厚1.5—30米。在白鹤洞一带,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最高标高25.2米,属二级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岗顶标高17—20米,岗体保留不够完整,且面积很小。

  荔湾区地域地质基底为白红岩体,上层为第四纪沉积岩、沙土、黏土、淤泥、杂填土等。辖内北片区的基底大都为垩尔岩及其他岩系,分布很广,第四纪地层系统由表及里分为表层土人工填土层和全新世海陆交替层,属陆相湖盆地沉积,沉积物厚度在500米以上。南片区地处三水盆地,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垩系。

  【气候】荔湾区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因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明显,季风影响显著,具有温湿多雨、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冬无冰雪、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21.4℃~21.8℃。

  【水文资源】荔湾区平原地域是近代珠江河道沙洲发育形成的,总体地势低洼,辖内珠江及内河涌受北江水系和潮汐影响。前汛期大约在每年清明以后,白鹅潭水位逐渐高涨,春夏之间潮位最高,其次是夏天台风季节,直至10月开始回落。后汛期在夏秋期间,热带气候暴雨导致水位上涨。

  荔湾区北片内河流以珠江为主干,北江、流溪河水汇流贯通。天然河涌水道均由东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间串通多条人工开挖涌渠以利排水。荔湾区南片地域三面环水,区内河涌多。北片区域在1915年、1947年、1957年水灾影响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治理,多数河涌改为渠箱,水质有所好转,水浸街现象得以缓解。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荔湾区按照广州市河涌治理规划有序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分别对区域内的河涌实施“重点”“主要”“一般”三个层次的整治,有效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据钻孔和民用井涌水量资料显示,荔湾区地下水并不丰富。地下水类型之一的第四层潜水,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冲积平原和丘间谷地的冲积洪积层的松散介质中。由于冲积层厚薄不一,地下水水位从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荔湾原有农田大部分被征用,耕地主要集中在珠江南片区。现有基本农田保护区264公顷,一般农地区335公顷,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510公顷,风景旅游用地区41公顷,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384公顷,其他用地区755公顷。根据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要求,荔湾现有允许建设区451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153公顷,限制建设区1242公顷,禁止建设区384公顷。

  【政府网站】http://www.lw.gov.cn/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242-2314-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