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1.01万人,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5022亿元,同比增长16.8%。
【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北纬 29°56'~31°34'、东经 110°15'~112°0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174.08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180.6千米。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 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连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历史沿革】
宜昌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治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两汉时,分属荆州南郡和武陵郡,置有夷陵、夷道、枝江、当阳、临沮、秭归、佷山等县。三国时,大部地域始属魏,又属蜀,旋属吴。晋置宜都郡,统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分夷陵西境而置)4 县,宜昌之名始见于史籍。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陕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远安 3 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为陕(硖)州,领 4 县,属山南道。 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陕州,辖原 4 县,仍属山南道。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领原夷陵 4 县。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改“陕”为“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 4 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朱元璋取峡州路,改为峡州府,旋降府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 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 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1647 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 5 县及归州、鹤峰 2 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 4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2 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1922 年,宜昌属荆宜道。1932 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8 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1928 年至 1932 年,宜昌地区湘鄂边根据地、巴(东)兴(山)归(秭归)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 年7 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 年 1 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 年 5 月 20 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并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 月 11 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 年7 月 16 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 年 11 月 15 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 8 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 9 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 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4 年 11 月,宜昌市改属宜昌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 年,宜昌区专员公署改为宜昌专员公署。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9 县 1 市。1955 年 2 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 8 县 1 市。1958 年 12 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 年 5 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重设宜昌专员公署。1962 年 10 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员公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 9县 1 市。1968 年 1 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 年 1 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 年8 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 年 6月,宜昌市恢复为省辖市。1984 年 7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 年 12 月 13 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 3 个县级行政区。1987 年 11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 年 6 月 11 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 年 10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 年 3 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 7 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 市(枝城市、当阳市)和 3 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1995年 3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 年 7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 2001 年 3 月 2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 5 区 5 县 3 市。
【矿产资源】
宜昌境内发现各类矿产 10 类 89 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 51.4%、占湖北省的 59.3%,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8 种,主要矿种有磷、铁、煤、锰、钒、金、铜、铅、锌、硅、石膏、石墨、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等。全市共发现矿产地 740 处,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297 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 48 种,其中磷、锰、银钒矿、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砂岩、石墨、石榴子石、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高岭土、含钾页岩、化工用白云岩、化肥用橄榄岩、化肥用蛇纹岩、蚀面花岗岩等 16 种矿产为宜昌优势矿产。累计查明磷矿储量 43.85 亿吨,保有储量 40.55 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 54.16%。累计查明晶质石墨储量 174.9 万吨,保有储量 145.6 万吨,是中南地区唯一的鳞片石墨矿。玻璃用砂岩矿为全国四大优质硅砂矿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成果显示,鄂西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 11.68 万亿立方米,为建成 100 亿立方米资源基地提供了资源基础。矿产资源分布面广,优势矿种产地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全市各县市均有矿产分布,但地域差异明显。主要矿产相对集中,形成 12 个矿产集中区,其中磷矿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兴山县、远安县北部;石墨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宰金坪村及周围;铁矿集中分布在长阳火烧坪、青冈坪一带;锰矿集中分布在长阳古城;银钒矿集中分布在兴山白果园、长阳向家岭;白云岩、灰岩集中分布在宜都、长阳、秭归等地;硅石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官庄;玻璃砂岩集中分布在当阳岩屋庙一带;石膏矿集中分布在当阳河溶一带;铬铁矿、橄榄岩、蛇纹岩集中分布在夷陵区太平溪一带;粘土矿集中分布在宜都市、枝江市一带;煤矿集中分布在远安、秭归、长阳、宜都、当阳一带。全市信息公示矿山330 家,其中煤矿 26 家,磷矿 49 家,石墨、锰、金、铜、钒、石膏、方解石、重晶石、高岭土、各类采石场等 255 家。全市信息公示探矿权 48 个,其中磷矿 18 个,煤矿 2 个,黑金属矿产 6个,有色金属矿产 4 个,贵金属矿 10 个,非金属矿 6 个,地热 2个。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宜昌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有湖北宜化集团、宜昌兴发集团、湖北东圣公司、三峡新材、华新水泥、长阳锰业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矿产品开发和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以磷、石墨、石英砂、石材、水泥原料为主体的生产加工基地,使宜昌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磷化工和建材生产基地。
【区划人口】
2020年,宜昌市辖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 5 个市辖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 3 个县级市、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3 个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 个自治县, 共设 24 个街道、67 个镇、19 个乡。
202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1.01万人,户籍人口为387.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7万人,出生率为4.8‰;死亡人口2.78万人,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2.4‰。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2.69亿元,跨越5000亿元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8.94亿元,增长14.7%;第二产业增加值2103.36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2370.40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0:40.2:48.8调整为10.9:41.9:47.2。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2%。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2.9%,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下降2.1%,居住价格下降1.3%,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0%,衣着价格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0%。
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53.15万户,比上年增长20.6%,其中法人10.72万户,比上年增长13.9%,新设立市场主体单位11.65万户,比上年增长84.4%,其中新登记法人单位2.02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56万户。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4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5万人,比上年减少0.9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