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湖北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介

不详  2023-08-09  利川市人民政府网

  【区域】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地处巫山余脉和武陵山北上余支交会部,为清江、郁江发源地。东距省会武汉市公路711千米,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城公路100千米。地跨北纬29°42′~30°39′,东经108°21′~109°18′。东与恩施市接壤,南与咸丰县毗连,西南与重庆黔江、彭水两区县相邻,由西至北依次与重庆石柱、万州、云阳、奉节诸区县毗连。东西距宽92千米,南北长105千米,总面积4606平方千米,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的县级市。

  【地势地貌】 市境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地处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市境中部,将全境截分为南北两半。北部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东横贯利中盆地,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佛宝山环抱。城区位于盆地偏东部位,海拔1079.5米,地理位置高于周边各县市。南部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地形复杂。齐岳山为境内最大山,如城墙逶迤西北,成为鄂渝边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寒池山为境内最高山,如擎天巨柱耸峙东北角,海拔2041.5米。东南星斗山─人头山─雷音山与西南挂子山─大木峰─九条岭如双龙抢宝,环绕东南、西南边境。西南部郁江出境处河涌为境内最低点,海拔315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面积占7%;海拔800米~1200米的二高山占41%;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面积占52%。

  【河流】  境内河流众多,2千米以上的河流323条,5千米以上的河流78条,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3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28条。利川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境内河流分布呈典型的放射状,从中部顺着地质构造线和山势向四面八方流出,全市河流均在长江流域,向东流入清江,向东南、西南流入乌江的唐崖河、郁江,向西、西北和东北流入磨刀溪、梅子水,均汇入长江。清江水系在利川市境内集水面积1482平方千米,2千米以上河流75条;乌江水系(郁江、唐崖河水系)在利川市境内集水面积1977.6 平方千米,2千米以上河流140条;长江上游下段水系(梅子水、磨刀溪水系)在利川市境内集水面积1304.5 平方千米,2千米以上河流108条。

  【气候】 利川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峦起伏,沟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差异明显,为典型的山地气候。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2021年,利川总体气候特点:温度明显偏高,降水接近正常,日照明显匮乏。冬季前冷后暖,总体呈暖冬特征;春季暖湿寡照,多连阴雨天气;夏季降水倒置(前少后多),光照异常偏少;秋季暖干,日照充足。气象灾害主要为阶段性低温雨雪、连阴雨、暴雨洪涝、午后局地强对流天气等。综合气候对农业、交通等各行业影响评价看,2021年气候属较好气候年景。

  【资源】利川境内生物、矿产、水能、风能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200科、843属、203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4类,二级保护树种19类。境内盛产坝漆、黄连、莼菜、山药,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遗树种水杉树的发祥地,因此利川被誉为坝漆之乡、黄连之乡、莼菜之乡、水杉之乡、山药之乡。有野生动物300余种。主要粮食作物10余种,家畜家禽10余种。矿产资源门类齐全,天然气、卤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蕴藏量较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7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风能资源蕴藏量180万千瓦,可开发量120万千瓦。利川境内自然景观奇特秀丽。位于谋道集镇东南的水杉古树,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树,树龄600余年,人称“天下第一杉”。位于毛坝镇东南部的星斗山,植被区系庞杂,起源古老,植物种类丰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 全市有古遗址16处、古墓葬18处、古建筑32处、石窟寺及石刻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8处,均列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鱼木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塘摩崖题刻、石龙寺、如膏书院、三元堂、花梨岭天主教堂、范家老屋、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旧址、谢家老屋等20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鞍山古墓群、永顺桥2处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支罗遗址等70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全市有国家AAAAA级景区1个,AAAA级旅游景区4个。

  【行政区划】  2021年8月30日,利川市人民政府同意毛坝镇、团堡镇、建南镇行政村布局优化设置方案。毛坝镇优化前44个村,优化后14个村、1个社区;团堡镇优化前57个村,优化后30个村、1个社区;建南镇优化前54个村,优化后29个村、1个社区。截至2021年12月,全市有14个乡(镇、街道),506个村(居)民委员会(463个村,43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  202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1.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79人。全市常住人口71.5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47万人,城镇化率46.7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47‰,人口死亡率为3.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2。

  【民族】利川古称“蛮獠杂处”“蛮夷杂处”或“苗蛮杂处”之地,长期属于少数民族集居区。从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后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县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屯置所,举办儒学,“文武相维,土流间用”。至明末,境内有支罗、官渡、朱砂、马桥、木栈、孙家、九渡、三渡、忠孝、马道、松木、元里、中坝、擂鼓、太平等屯10余处,逐渐冲破长期形成的“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支罗土司黄中反明被平,改流置支罗所。明万历十四年(1586),龙阳垌土司归流,编籍万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境内所存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五土司全部改土归流,次年置利川县。至此,结束境内土司制度的历史。以上重大政治变革及所发生的重大战事,不同程度地促进境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境内的民族构成发生变化。民国时期,境内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业已形成。长期居住在境内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为主,旧时统称为“本地人”或自称为“土家人”“苗家人”和“侗家人”,各自地小集居的范围内保持着自己的一些民族风俗和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所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认定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有关部门和单位并于1958年、1980年、1982年先后在境内进行三次民族成分调查。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民族。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75067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654094人相比,增加96576人,增长14.76%,年平均增长率为1.39%。全市共有家庭户248696 户,集体户6922户,家庭户人口为714178人,集体户人口为3649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0.22人。少数民族47.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3.0%,其中,土家族41.86万人,占55.8%;苗族4.75万人,占6.3%;蒙古族0.20万人,占0.3%;其他少数民族0.48万人,占0.6%。

  【政府网站】http://www.lichuan.gov.cn/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226-2784-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