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得名于隋代所建的东山宝塔,是荆门市主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1985年设立为市辖县级区,现辖1乡5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管工业园,国土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5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39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102万美元,出口总额4.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亿元。县域经济考核连续多年位列全省一类县(市、区)十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全省‘三农’发展进位显著县(市、区)”、“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区)”、“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全省平安县(市、区)”,享有“中国滑翔胜地”、“中国绿色家居之都”的美誉。
目前东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亿元企业65家。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地理标志1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8家。磷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发展良好;电子信息、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两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7-2020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东宝区辖1个乡、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管工业园,39个社区居委会,124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1298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27482.98公顷,常用耕地总面积26009.88公顷。2022年末,全区总人口308287人,比上年末减少1565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6.71%,全年出生人口1368人,出生率为4.44‰,死亡人口1722人,死亡率为5.59‰,自然增长率为-5.19‰。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02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20.93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181.30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220.78亿元,同比增长4.0%。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6.88亿元,同比下降1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9.02亿元,可比下降0.5%(税收收入使用剔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的可比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教育支出4.55亿元,同比增长0.3%;科学技术0.06亿元,同比下降55.8%;农林水4.89亿元,同比增长11.5%。
【地理位置】 东宝地处湖北中部、江汉平原西北角,位于东经111°51′(马河镇易畈村沙滩河汊口)-112°21′(牌楼镇杨冲村马家集),北纬30°51′(牌楼镇荆钟村)-31°27′(仙居乡太平村胡湾)。东临钟祥市,西接远安县、当阳市,南连掇刀区、漳河新区,北靠南漳县、宜城市。
【地质地貌】 东宝区地处第三隆起带荆山弧形褶皱带交接地带,构造体系广泛交接,归并迭合,形成构造不连续特点。 在西北部古生界中发育一组北北西向断裂,属于区域内南漳——荆门断裂带。境内的断裂主干,穿越荆门城区,分布于田家冲——海会沟——虎牙关——十里牌线,呈北北西走向伸展。东侧为荆门断凹,西侧为荆山褶皱带,西南为荆当盆地。田家冲以北,断裂持续;以南沿古生界穿越红层触处,呈断裂分布,局部被红色不整合覆盖;北北东走向分布切入红层不远即行消失。荆门断凹分布于城区东郊,断凹东部伸出东宝境内与钟祥乐乡关断凹相接,西部以荆门断裂为界。断凹沉积厚度受荆门断裂张性陷落控制,形成基底向西倾斜的断陷槽地。沉积中心位于子陵铺镇南桥一带。荆门弧形褶皱带在荆当盆地与南漳——荆门断裂之间,围绕荆当盆地东北边缘分布的古生界中,发育一组北西——北北西——北西略呈“S”形走向的褶皱和压性,伴有北东走向张扭性和北西走向压扭性的结构面。褶皱受断裂影响,不完全连续。荆当盆地位于漳河镇及车桥以南,为荆当盆地东部边缘带,由侏罗系组成,发育有草庙子——焦家坡——石莲蓬——彭家垸压性断裂和娃子冲——柳家垭扭性断裂。东宝属扬子地层区,处于黄陵小区与宜城小区在江汉平原西北部交接地带。地层发育较齐全,从震旦系至新生界均有出露。震旦系分布在石桥驿镇盐池象河一带,有上统浅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岩的零星露头。寒武系分布在石桥驿镇盐池象河的龙家湾、学堂湾一带,为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带,由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夹砂质白云岩、白云质页岩等组成,与下状震旦系大致平行,接触不整合。奥陶系分布在栗溪镇铜铃沟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的白云岩、鲕状灰岩、泥质瘤状灰岩、龟裂灰岩、页岩及草石岩相沉积。志留系分布在栗溪镇铜铃沟带,为一套笔石页岩和浅海——滨海相泥质岩、碎屑岩及透镜状灰岩沉积组合,构成海退序次。沉积厚度为789.41~2378.43米,与下状奥陶系上统整合接触。泥盆系零星分布在栗溪镇野鸡池至黄土坡一带,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厚层石灰状砂岩和石英砂岩组合。石炭系分布范围基本与泥盆系相同,但稍微广泛,与上覆二迭系、下状泥盆系和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平均厚度119.81米。二迭系分布在栗溪镇野鸡池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由灰岩、硅质岩、炭质页岩及煤等组成,厚度为314.45~503.8米,与下伏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迭系分布荆门城区西郊荆当盆地东缘,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及陆相碎屑岩组合。上统为主要含煤地层,平均厚度3565米,下统底部以页岩为主,页岩与薄层灰岩交错层迭;顶部则为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岩性稳定。侏罗系分布在栗溪镇锅底坑至漳河集镇一带,为一套以泥质粉砂岩、页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和煤层组合。白垩系分布在鲢鱼垭、建泉一带,为内陆湖相,由粗到细的红色碎屑岩沉积,超覆在白垩系之上。第三系分布在荆门城区东宝山一带,基岩零星出露,多被第四系掩盖。第四系发育完全,广为分布。北部中切低山及浅切低丘以风化剥蚀,侵蚀堆积作用为主,沉积物和冲积物广布,低丘基岩之上常被残堆积物覆盖。
东宝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峰为栗溪裴山主峰684米。牌楼镇内的泗水桥海拔54米,是全区最低点。相对高度630米。由于受荆山余脉影响,境内西北-东南峰峦连绵起伏,崇岩叠嶂,蜿蜒伸展,构成低山、丘陵、岗地。海拔500~600米以上的大山24座,其中以偏观寺、平顶岗、蛤蟆寨、庙坡、柞树包、裴山等最大;海拔在401~499米的山有25座;海拔在300~400米的山有59座;海拔在100~299米的山有66座。按自然地形分为三区:西北部低山区由石灰岩和砂页岩构成,海拔200~684米,相对高度为484米,面积约748平方千米,约占全区面积的46%,地面坡度25°以上。石灰岩构成的低山,山上溶沟石芽发育,局部有深层溶洞,岩石裸露,土壤分布于岩隙中,呈鸡窝状,土层深厚不一,水源缺乏,部分被开垦种植玉米、高粱、豆类。砂页岩类构成的低山,水土保持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发育成黄棕土类,林木茂盛,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和棕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为木材集中产区。山麓及小河、小溪两侧大部为梯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东北部丘陵区海拔100~200米,相对高度约100米,地面坡度多为15~20°之间,地貌形态为侵蚀切割丘陵,面积约534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2%,绝大部分由紫色土、砂页构成。残坡积母发育而成的紫色土,由于自然风化,丘岗、丘坡多为林荒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森林覆盖率为50%。丘陵坡下积物逐渐增厚,绝大部分开垦为农田。多小河、小溪,水源充裕,种植水稻、小麦,部分种植棉花、玉米和豆类。南部岗地区海拔60~100米,相对高度约40米,属于剥蚀堆积岗地,地面坡度10~15°之间,面积约363 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2%。绝大部分由第四纪粘土构成,岗、冲发育明显,岗顶多为林荒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和刺槐,部分岗坡种有柑橘、茶叶,绝大部分冲地垦为稻田,是水稻集中产区。
【气候特征】 东宝地处北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季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凉、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的特征。全年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春季约两个月,夏季约三个半月,秋季约两个月,冬季约四个半月。境内降水充沛,利用率不高,年平均降水量977.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占年总雨量的46.1%,春、秋季分别占26.5%和21.7%,冬季降水量占5.7%。年平均气温13.3~16.9℃,西北部低山区气温较低,中部丘陵次之,南部岗地再次之。湿度年平均为74%。年平均日照1910~1990小时。地温年平均值分别是:5厘米深处17.2℃,10~15厘米深处17.3℃,20厘米深处17.4℃。年平均风速3.5米/秒,风向以北风为主,春、秋冬季盛行西北——北东北风。夏季以北风居多、偏南风次之。冬、春季多冷气流大风,夏季多雷雨大风。年平均无霜期246~255天。无霜期最多为292天。雾日年平均为17.4天,多出现在冬、春季节。历史上,具有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的气候劣势,旱涝灾害频繁。
【经济发展】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3.02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3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三次产业结构[2]由2021年的4.8:43.1:52.1调整为4.9:42.9:52.2。
【政府网站】http://www.jmdbq.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