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省会:武汉
省政府地址:武汉市武昌水果湖
电话:027-87235542、87813320
邮编:430071
网址:www.hubei.gov.cn
【地理位置与面积】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地势地貌】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山地。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12.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农架最高峰为神农顶,海拔3106.2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其地势向南趋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带。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作用强烈,一般相对高度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处狮子垴海拔2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
丘陵。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涢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平原。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余平方千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平坦宽阔。
【土地资源】
湖北省以林地和耕地占主导,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也有较大分布,呈现“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水”格局。根据湖北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耕地7152.88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原湖区和低丘岗地区,荆州市、襄阳市、荆门市、黄冈市和孝感市等地耕地面积较大。种植园用地730.50万亩,主要分布在宜昌市、黄冈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林地13920.20万亩,主要分布在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襄阳市和黄冈市等地。草地134.08万亩,主要分布在咸宁市、随州市、黄冈市、孝感市、襄阳市等地。湿地91.86万亩,主要分布在荆州市、武汉市、黄冈市、襄阳市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17.2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较大的是武汉市、黄冈市、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交通运输用地494.90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大的是襄阳市、黄冈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荆州市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75.54万亩,主要分布在荆州市、武汉市、黄冈市、孝感市、荆门市等地。
【河流与湖泊】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9条,河流总长6.1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条,长约4万千米。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8个市(州)、41个县(市、区),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6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省内8个市、20个县(市、区),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有纳入全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水面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231个。
【植物及动物资源】
全省天然分布维管植物292科1571属6292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114属216种,蕨类植物41科102属426种,裸子植物9科29属100种,被子植物191科 1326属5550种。其中,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2种(国家Ⅰ级保护的11种,Ⅱ级保护的151种),如水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大别山五针松、珙桐、花榈木等。列入全国优先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有大别山五针松、水杉、峨眉含笑、扣树、小勾儿茶、喜树、长果安息香、庙台槭、黄梅秤锤树、霍山石斛、大黄花虾脊兰等11种,占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总种数的9.17%。湖北省是“活化石”水杉的原产地,闻名世界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在神农架国家公园、五峰后河、宣恩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成群落分布。利川市、罗田县、保康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水杉之乡”、“中国野生兰花之乡”、“中国紫薇之乡”。
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全省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75种,其中,兽类128种,鸟类577种,爬行类82种,两栖类88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18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44种,Ⅱ级保护的142种)。如川金丝猴、麋鹿、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都是闻名世界的珍稀保护动物。旗舰物种川金丝猴种群数量由1998年800多只增加到2021年的1400多只。麋鹿种群数量由当初重引入的94头增加到2021年的2300多头。黄梅县、石首市、襄阳市、南漳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头鹤之乡”、“中国麋鹿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和“中国鸳鸯之乡”。
【地质矿产】
全省已发现150个矿种(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矿种91个,分别占全国已发现173个矿种和已查明162个矿种的86.7%和56.2%。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59种。在查明资源储量的非油气类矿产中,钛矿(金红石)、磷矿、溴、碘、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石榴子石、泥灰岩、累托石粘土等8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铌、锂(LiCl)、锶、硒及盐矿等22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的第2~5位,熔剂用灰岩、重晶石、长石、石膏及饰面用石材等 26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的第6~10位。湖北省铁、铜资源较为丰富,磷矿、岩盐、石膏、水泥用石灰岩、饰面用石材为优势矿产。高磷铁矿、钒、钛(金红石)、累托石粘土为潜在优势矿产,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等前景较好,绿松石、百鹤玉、菊花石等颇具地方特色。全省共发现非油气类固体矿产上表矿区2103处。其中,大型196处,中型369处,小型及小矿1538处,主要以小型及小矿规模为主。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较高,铁、铜、岩金、银、石墨、磷、硫、芒硝、石膏、水泥用灰岩、岩盐、天然卤水等主要矿产80%以上资源储量分布在大中型矿区(矿床)。
【建置沿革】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前206—25年)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时期,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郡置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1—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个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个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5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历史简介】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湖北郧县等地考古发现的远古时代郧阳人、长阳人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壳彩陶、壶形器和带谷壳的红烧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反映出当时农耕、水利、渔猎、手工业、纺织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是楚文化发展的源头。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长江之滨,至商朝,湖北已纳入其版图。武汉市北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的发掘和省内许多地区商代铜器的出土,说明商朝势力已经远播到湖北汉水流域和长江南北。
西周时期,湖北省境内出现以楚国为代表的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后均被楚国所吞灭。东周时期,楚国以荆楚为基础逐渐壮大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进一步强盛,势力所及,东达吴越、齐鲁之境,北至陈卫郑宋等中原腹地,南达湖南,横跨江淮,形成霸业,威服华夏。楚国社会经济大步发展,铜器生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铁器生产得到改善和推广,丝织、刺绣、髹漆、采矿、水陆交通、城市建设、商品交易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从哲学到文学,产生了老子、庄子、屈原。历经800年,楚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秦汉时期,荆楚地区人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江河湖泊纵横、沼泽密布、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发展林牧渔业,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医学、数学等科技、学术文化事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发端于荆楚大地的绿林军农民起义,为推翻新莽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分割荆州,在湖北境内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由于战乱连年不息,北方流民大量迁入,随着农业发展需要,江汉平原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和渔牧业也十分兴盛。武昌(今鄂州)、江陵、襄阳、夏口(今武昌)等城市兴起,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荆襄鄂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产区之一。茶叶、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与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制漆业为全国之冠,麻丝织、竹编天下闻名。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出现了一批著名诗人、学者,如孟浩然、皮日休、岑参、陆羽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游历荆楚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经济曲折发展,城市经济与商品贸易比较活跃,教育事业蓬勃兴起;医学、文化、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书法家米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代,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明中叶,汉口、沙市等城市迅速崛起,交通运输与转口贸易十分发达。明末,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湖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清代,湖北政区正式形成。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湖北的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棉花种植与纺织印染业兴起,经济比较发达。以商业贸易带动手工业发展,汉口、沙市、宜昌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整个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扩张,汉口、宜昌、沙市相继开埠,湖北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湖北的资源和农副土特产品被大量掠夺,地方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交通、金融、财政等重要领域被外国人控制,民族灾难日趋深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晚清时期,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洋务运动全面展开,湖北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推动了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北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民国初期,湖北经历了军阀混战、江城五四运动风暴,于1920年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湖北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1923年2月,汉口爆发了著名的“二七”江岸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巅峰。
大革命时期,湖北地区工农革命运动高涨,武汉一度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湖北各地举行秋收起义,建立了鄂豫边、湘鄂西等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又一度成为抗战首都。著名的武汉大会战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的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湖北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49年湖北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湖北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随后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尽管湖北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但仍取得长足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后,湖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把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落后的省份建设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交通发达、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技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欣欣向荣的新湖北。
【人口】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平稳增长。2021年末,湖北常住人口为5830万人,比2020年常住人口5775万人(普查时点数)增加55万人。全省2021年出生人口40.4万人,出生率为6.98‰;死亡人口45.5万人,死亡率为7.86‰;人口自然减少5.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湖北城镇人口3736.45万人,比2020年增加104.41万人。全省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64.09%,继续保持中部第一,比2020年增加1.2个百分点。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13个地级行政区,即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3个县级行政区,即39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其中,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由省直管。
【综述】
2021年是湖北极不平凡、极具考验、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一年。全省上下主动作为、砥砺奋进,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强势复苏重振,总量迈上5万亿大台阶,排名重回全国第7位,交出“全年精彩”答卷,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状况】
202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012.94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61.67亿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18952.90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8.37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9.6:37.1:53.3调整为9.3:37.9:52.8。
全省粮食总产量2764.3万吨,增长1.4%,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油料产量354.1万吨,生猪出栏4115.1万头,水产品总产量483.2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5.4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69家,全年实现利润3189.5亿元。汽车产量209.9万辆,钢材3852.1万吨,水泥11870.7万吨,发电量3149.2亿千瓦时。全省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031.6亿元,增长1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9%、18.3%、19.9%、4.5%、9.3%、12.4%。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9.9%、19.7%、25.2%。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4729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14.1%。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61.4亿元,增长19.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542亿元,增长23.4%。网上零售额3415.9亿元,增长27.3%。
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5374.4亿元,增长24.8%。其中,进口1865.1亿元,增长16.3%;出口3509.3亿元,增长29.9%。全省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美国、欧盟分别进出口743.7亿元、721.6亿元、694.5亿元,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1601.8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34.6亿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83个。实际使用外资124.6亿美元,增长20.3%。
全省财政总收入5745.2亿元,增长25.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3.3亿元,增长30.7%。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559.7亿元,增长33.1%,占比7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37.3亿元,下降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476.7亿元,比年初增加5317.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038亿元,比年初增加7166.1亿元。
【社会发展状况】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78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9元,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93.8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3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12.9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196.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2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28.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10.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698.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1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8.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7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7.1万人。养老机构1968家,养老机构床位数28.4万张。
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3万人,在校生170万人,毕业生41.6万人。研究生招生6.9万人,在校研究生20万人,毕业生4.4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3万人,在校生44.1万人,毕业生12.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3万人,在校生94.5万人,毕业生27.7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77.2万人,小学在校生383.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78.5万人。
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096项。签订技术合同5451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111.6亿元、增长25.2%。发明专利授权17355件,增长43.1%。脉冲强磁场设施优化提升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等2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拥有81名两院院士,共有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有28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0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100户、总数达到14500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数达到14100家,增长89.9%。
年末全省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85个,群艺馆、文化馆125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博物馆214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103个,放映单位1938个。广播电视台82座,有线电视用户1257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6亿份,各类期刊0.8亿册,图书3.3亿册。
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526家,卫生计生人员56.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3.5万张。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改造全部完成,专病防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普通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促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大幅降价。建成急救站586个、独立指挥型急救中心28个、县域医共体130个,为基层配备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770台。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430家,日最大检测能力165万管。
全省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1项次、亚军5项次、季军5项次,在各类全国比赛中共获得冠军145项次、亚军108项次、季军89项次。其中,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获得27枚金牌、18枚银牌、15枚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