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下辖5个镇、6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乡镇名称分别为,竖岗镇、玉皇庙镇、四所楼镇、朱砂镇、长智镇,冯庄乡、孙营乡、大岗李乡、邸阁乡、练城乡、厉庄乡,咸平街道办事处、许城街道办事处。309个行政村,611个自然村,68.7万人。民族汉族居多,占99.2%,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0.8%。
通许县北距开封45公里,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豫东平原。东接杞县、西连尉氏,南邻扶沟、太康,北交开封市祥符区。东西宽30.5公里,南北长34.8公里,总面积767平方公里。当黄河自孟津向东所形成的巨大冲积扇的南部,是黄河南泛冲击而成的黄淮平原之一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状。全县土壤面积963742亩,其中耕地面积851457.7亩,占总土地的74%。两合土、沙土和淤土面积居多,占土壤面积的99.45%。河道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主要河流为涡河,县境流长52公里;一级支流8条,二级支流6条,网系全县各乡。
通许交通优势明显,有3条高速公路交织互通,3条省道穿城而过,县城周边高速出入口即将达到4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通许为豫东平原地带,适宜农业耕作,土质肥沃,雨量充足,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等农产品。林果繁多,畜牧、养殖业发达,食用菌、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大量出口国外或输送到省会等周边城市。
通许县地热资源丰富,2022年,经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调查估算,在“通许凸起”中部工作区地下3000米以下,储存岩溶热水1463.96亿立方米,该项目顺利通过了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验收。通许将依托相当于29.5亿吨标准煤的大规模地热资源,开发“通许地热城”新模式,着力打造“中原温泉之乡”。
【历史文化】
地处中原的通许县毗邻古城开封,在开封厚重文化延伸带上,与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故人才辈出,令人仰慕。仅从宋真宗咸平五年,建县至清代之不完全统计,登进士榜者28人,另不完全统计,宋朝有王拱辰、元朝进士赵端卿、娄兴,明朝有孙确通、时纪、贾恪、娄良、丁绣、贾定、李志学、娄越、崔应极、牛珠、王顺行、李云鸿,清朝:王章柄、司百职、景份、仓经辰、侯亮工、娄桂林。宋仁宗时,王拱辰19岁举进士第一名,世称“少年状元”,曾连居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帝王之官,历任吏、户、礼、兵、刑五部尚书,并以特使、国信使身份数次出使契丹,表现了超人的治国才能和非凡外交本领。被世人称为“狂生”的秦末陈留高阳(通许县高旺屯人)的郦食其,为刘邦起义军献策攻破陈留城池,被封为“广野君”。明代进士娄良居官清廉、有胆识,不贪钱,不怕死,其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
通许县文化古迹遗留较多。
子羽墓 位于通许县产业集聚区金园社区东,通许县烈士陵园对面的,为春秋时郑国人官封行人(外交官)子羽之墓。岗上遍生柏树,墓前有清代石碑一通,清康熙五十年(1716年),于墓地建子羽祠时所立,知县李为宽撰文,其后知县王应佩为其祠撰联“郑有人焉,华国文章推钜手;古良臣也, 轩风采动长思”。有额“高山仰止”。
庞涓墓 战国时魏国人庞涓之墓。位于通许县城东三里岗村西,墓地约1000平方米,墓呈园丘形,庞涓墓南部原有马童墓、兵器墓,墓西100多米有一南北走向的河渠,芦苇丛生,景色宜人。
李佐车墓 为秦汉时赵国谋士李佐车之墓。位于通许县西北孙营乡李佐村,墓前有道光七年(1827年)通许县令李宗弼重立石碑一通,如今仅余一墓一碑,四周不断有古瓷出土。
董仲舒墓 为西汉哲学家董仲舒之墓。位于通许县四所楼镇仲舒岗村,其墓高约3米,为一园形土丘,墓前有明代残碑一通,东汉永平年间(公元136年)此墓前有董仲舒祠和古碑多块,宋末,金兵南侵,董仲舒祠成废墟,明清时重修。
曹植墓 为三国魏陈思王曹子建之墓。位于通许县长智镇前七步村,曹植墓丘原来十分高大,为一巨型土冢,后来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及百姓取土,逐渐缩小为一圆形土丘,明万历年间(1580年),当年建祠时所立《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之石碑尚在,1997年,曹植墓列入国家旅游局“三国战略旅游线”,2000年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曹植吟出千古绝唱“煮豆持作羹,漉 以为汁;萁在釡下燃。吾在釡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至今在全国广泛流传。
寇准墓 为北宋清官寇准墓。位于通许县大岗李乡寇村村西,墓旁杨柳参天,芳草铺地,墓前建有一座小庙,庙里有寇准模拟画像,为通许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女冢 即九女之墓。位于通许县孙营乡九女冢村西,清《通许旧志》载“王季之乱,赵氏九女逼以寇 ,义不受辱而死,葬于此地”。至2011年,仅余下一个冢,此冢为圆形土丘,冢上西部有一株千年黑槐树。为通许著名古迹。
欧阳修墓 位于通许练城乡欧阳岗村北,墓南北长70米,东西宽80米,旧有祠,现已无存,清道光年间,知县黎士华撰文立碑,碑高3米,宽0.7米,厚0.3米,上书“欧阳修文忠公墓’。此碑在1968年被砸成三节,祠、墓皆无存。
古墓群 大岗李古墓群,位于大岗李村岗岭上;城耳岗古墓群,位于通许县城西城耳岗村西侧;小岗古墓群,位于县城东北小岗村中、大双沟古墓群,在大双沟村南岭上;山龙口古墓群,在县城北冯庄山龙口村土岗上;邢岗古墓群,位于通许城关镇邢岗村西。
坟茔 于氏祖茔,位于长智镇前六营村东,占地173亩,墓地有古碑一通,明墓志铭12方,此地为战国时六国“合纵”向西伐秦,连营于此,故名六营。墓地分布大小墓头300多个,长眠着上百位于姓仕宦。据《于氏宗谱》记载,墓地葬有明清进士6人,举人15人,贡生60多人。娄氏祖茔:位于通许县四所楼镇大上湾村南,占地10亩,旧时,娄氏祖茔广百余亩,有山门一座,建筑精致,中有祠堂一座,古碑一通,文革期间尽毁。1998年,娄氏祖茔修复了旧茔,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通许县”寻根问祖旅游开发项目”。另有吴氏祖茔,在通许县长智镇西芦氏村东北处。
古遗址 上仓城故址,位于通许县城西4公里的后城耳岗村,五代时期后周周世宗(954—959)柴荣在此建仓,以存江浙水运而来的米粮。下仓城故址:位于通许县城北10公里之小城村,五代时期后周周世宗伐南唐时所筑,以储军饷。
从春秋至秦,通许境内曾建有牛首城(春秋郑邑,在县城东北)、石仓城(郑庄公筑此城积仓粟,在开封东南,县城西)、斗城(春秋时郑地,在县城东北10余公里处)、裘氏城(秦邑,在县东3公里苗岗一带),以上遗址,今均已无存。
东水沃遗址 位于县城北1公里东水沃村,1984年8月,县文化普查时发现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锄、灶台和战国时期的斗、鬲等器物。
状元桥遗址 在通许县城老供电局南状元桥街,现住村民杨铁棍家为状元王拱辰故居处,其东侧现遗留桥石断裂面,长3米,宽2米。
郭槐庄园遗址:位于四所楼镇韭菜王村北地,于建白村西,三赵村东南处,占地30余亩。据韭菜王村老支书于善环介绍,此处为宋朝九千岁、大奸臣郭槐之庄园,现在的韭菜王村落为郭槐菜园地,菜园地有一口直径约2米大口井,后长出棵无比的大韭菜,称谓韭菜王,因郭槐为奸臣,庄园荒芜盐碱地蚀,寸草不生,七十年代为四所楼乡打靶场,现为韭菜王村田地。
刘家当铺遗址 位于县老后街中段路东, 年为尉氏刘青霞家当铺,原四合大院,30间房,至2011年仅剩三间房屋,现为一袁家姓人所居。
河南省稀有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锣戏,生存在练城乡西朱庄村,以及通许、尉氏、扶沟交界处的偏僻地带—通许大岗李乡赫庄村,民间有“喝了朱庄的水,长了个锣戏的嘴”的说法,可见影响之大,群众喜爱之深。据说锣戏起源于唐太宗时期,皇帝和文武百官为了取乐而模仿天宫的仙乐编出的宫廷戏,因而锣戏也叫“乐戏”,一锣、二簧、三弦、四柳、五越、六梆,锣戏排在诸剧之首,2007年4月,通许县锣戏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鼓道情是河南省珍稀剧种,历史悠久,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通许县及其周边地区。据《通许县曲艺志》记载,渔鼓道情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传入通许县,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通许县邸阁镇东时村有民间艺人张永来到周口拜师张学喜学习道情,后传到通许,至2000年以来,由于曲艺存在的社会基础变化,娱乐方式多样化,道情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状态。
至2011年,全县非物质遗产省级3个,市级4个。
通许县是一座人文与自然景观辉映的县城,明有八景为:羽墓春云,指羽墓春天景色。寇坟秋雨,指寇准墓在秋季细雨连绵景色。柏岗晚渡指柏岗渡口傍晚景色。双沟夜析指船只灯光点点,村内梆声阵阵尔,一番夜间动人景色。蜀主荒坟指五代十国时蜀国主孟昶墓。上仓故址指县西城耳岗村五代时交通便利,运粮车马川流不息景象。鸑鷟晴岚指在通许县东南部有一丘岗,传有凤凰集落此岗,这里冈峦起伏,雾气腾腾,景色引人入胜。练城晚照指练城一带古称练兵之地、人烟密集、市井繁荣、晚霞普照,景色动人。
通许古有八大景,今有一湖二河三广场景观。自1997年全县开展生态示范园建设以来,通许县把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复合型城市,引水建城、种植美城城建理念,使城镇化建设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至2011年,随着日南高速连接线升级改造、商业路西延、富民路中段等道路顺利完工,涡河故道景观带、咸平大道、工业大道、上海路灯绿化工程竣工,护城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咸平湖蓄水工程、二水厂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积极推进,33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逐步形成一咸平湖湖水清澈,河岸绿树环绕,惠贾渠、护城河二河碧水潺潺,河流纵横,淌金流彩,富民广场、县委小广场、人民广场建设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使现代化城市景观突显、休闲玩乐的人们幸福面上流淌着欢悦的无限生机和葱茏希望。
历史变革中的通许,地当要处,向为战略要地,五代时境内驿道通往全国各地,蔡河横贯南北,此为主要码头,交通方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境内曾建造上仓城和下仓城,以储粮饷,至王朝鼎盛时期,曾起着“备九年之储,供六军至给”重要作用,故常设众兵,严加把守。皇畿赋云“中有大川,通阐带闠 ,贯都邑而北来,走江湖而南会,何客棹之常暄,聚茶商而斯在,千轲朝空,万车夕载,正谓是 以通于汴也”。风景秀丽,多为人赞美,明傅国诗曰;“有径草添媚,无人菊自芳”明李骥诗曰;“雨入新洼满,花繁近圃载。幽禽时弄舌,浪碟日瞪台”
碧血凝成彩霞,山河铸就丰碑。通许县不仅是一片绿色的土地,更是一片经受过枪林弹雨洗礼的红色土地,通许县人民素有反抗侵略,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光荣斗争传统。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不堪劳苦的通许县人民纷纷响应。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义军和捻军,多次在通许驻扎和经过,贫苦百姓箪食壶浆热情招待和慰问,从之者甚多。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复至,境内驻扎数月,群众亦起而响应。宣统三年(1911年),长智润店村曹金川,秘密组织贫苦青年反清,后与鄢陵、扶沟反清力量联合组成黄道会,举行武装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平均地权”等口号,将巨商、豪绅财物分给贫苦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城关乡时庄村时敏行,清末留日时即参加同盟会,竭诚追随孙中山,曾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原国民军第一军长,后来,积极参加北伐,他曾多次身处险境,仍坚持斗争。1912年,四所楼乡娄拐村娄伯寻,在家乡建起红枪会,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积极响应北伐,并参加农民起义,一举攻克杞县县城,建立革命政权。1931年,四所楼村娄光舞(今名罗文)参加共产党,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曾两次组织学潮,给地方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厉庄乡厉庄村厉国瑞又名牧野,抗日战争期间曾六次驾机,打击日寇侵略者,后于成都主编《笔阵》刊物,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城关乡查拳大师常振芳,抗日期间组成大刀队,自任队长,率领大刀队砍得日本鬼子望而逃窜。四所楼李庄人耿德生,视日寇如仇敌,不但带领村民杀死俩个日本鬼子,自己还亲手杀死两个日本侵略者。1939年,共产党员张相石、毛春林、席廷彦等,在通许首先建立共产党组织,组建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摧毁蒋家王朝做出了极大贡献。新中国建立前后,许多通许优秀儿女在艰苦的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胜利献出来生命。张百匡村张化成一家出四位烈士。他与弟弟张化相共同参加抗日队伍,英勇拼杀,屡立战功,在战场上不幸双双壮烈牺牲,其父张天禄任村农委主席,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其小儿子张化 也积极参与,后二人受到国民党乡部镇压杀害,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战歌。
【政府网站】https://www.txz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