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洋产业
【产业介绍】
主要领域
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等。
重点企业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美佳集团有限公司、鲁普耐特集团有限公司等。
投资商机
以智慧海洋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发展深远海、远洋和极地渔业,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支持青岛、烟台等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海洋信息、涉海商务等海洋服务业;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
产业布局
海洋示范工程:水产养殖绿色示范工程、胶东“海上调水”工程、长岛国家公园(创建)、日照离岸深水海域开发试验和黄海冷水团深远海智能化生态牧场等。
深化改革
将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海洋强省建设全过程,从创新统筹、市场主体发展机制,要素配置机制、财税扶持机制、投融资服务机制、科技支撑机制等方面,推动海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形成促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发展目标】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不断巩固,发展速度稳中有进,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以上。
产业体系更趋完善
海洋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海洋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海上风电并网规模达到200万千瓦。海水淡化日产规模超过60万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新创建3-5处。
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港口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枢纽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智慧绿色平安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港产城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
【主要任务】
推动海洋强省建设
组织实施涉海规划计划。深入落实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涉海规划,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举办海洋强省建设重大活动。适时召开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会,推动海洋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承办第八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议。举办山东首届船舶与海工装备展。
完善现代海洋体系
加快推进海洋重大项目建设。动态调整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库,新开工建设“国信2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13个引领性支撑作用突出的重点项目,2022年完成投资40亿元。加大对17个省级层面推进重大支撑项目的督导调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组织开展现代海洋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遴选工作,对前10名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基础性奖励和最高2000万元激励性奖励。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全力推进青岛百发二期、董家口热电联产等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产,推动龙口裕龙岛、鲁北碧水源二期、东营港等海水淡化工程开工建设。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推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新建“牧渔1号”“牧渔2号”两座大型深水网箱,打造“1+N”全新深远海养殖模式。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认真落实《“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培育支持办法》《“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培育支持办法》,开展现代海洋产业“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评审工作,对入库集群择优给予资金奖励。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等8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等5个领军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实施新一轮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开工裕龙石化配套港口工程,加快建设青岛港前湾港区泛亚集装箱码头工程、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工程等项目,建成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大唐码头二期等工程。2022年新增泊位3个,新增通过能力超过600万吨。加快推进沿海港口转型升级。制定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指标体系。推动港口延伸贸易、物流、航运、金融等增值服务,加快沿海港口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和金融港升级。深入实施“智慧港口”试点项目,深化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港口场景的应用,打造全球智慧港口示范样板。提升港口开放服务能力。新布局建设6家内陆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连内接外、通畅高效的陆海运输网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加强交流合作,继续加密海上航线网络,争取新增外贸航线10条。打造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中转分拨基地。
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工程。继续实施“透明海洋”省级大科学计划,加快布局3-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推进智能化船用中速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8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以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上风电等为重点,在省重大科技项目中布局15-20项左右关键技术和国产化替代装备攻关。依托省海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动海洋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省部共建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重大平台。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落户山东。建设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继续组织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遴选工作,面向海洋产业领域遴选20个左右领军人才团队。对2020年9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进行中期评估。以52家现代海洋产业人才工作重点联系企业为重点,加强人才引育精准支持,组织梳理核心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精准引进人才。更新《山东省海洋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
深入实施海洋工程
推进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适时召开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推进长岛争创国家公园。推进国家级新区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开放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青岛蓝谷、威海、日照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高端新兴产业集聚区。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
建设高能级海洋开放合作平台。推动省部共建青岛海洋国际合作中心,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提档升级。举办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渔业专门委员会年会、2022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和第四届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深化涉海国际合作。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韩(威海)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办好日本(山东)、韩国(山东)、RCEP区域(山东)3个进口博览会。
【推进措施】
强化组织协调
发挥现代海洋产业专班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省直部门之间沟通对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各级政府建立协调配合机制,统筹领导和推进本地区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发挥海洋产业智库、协会作用,形成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使用各类涉海资金,加大对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新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的,给予1700万元以上中央资金支持;对经国家批准的远洋渔业基地,在中央财政给予奖补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再给予每个最高3000万元补助;对国家批准建造的南极磷虾船,在中央财政给予奖补基础上,省市级财政联动再给予每艘300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对在山东省实现产业化的海洋源国家一类新药,省级财政给予最高3000万元一次性补助;将淡化海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海水淡化用电免收需量(容量)费。
强化督导落实
坚持目标导向,建立工作台账,逐项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季度调度和报送制度,加强形势研判分析,及时掌握情况、跟进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产业集群】
潍坊滨海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
滨海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科技优势,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层次迅速提高。经过多年发展,滨海区从过去单一的海洋化工产业起步,构筑起以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现代海洋化工优势产业集群。
以山东海化、海天生物、海王化工等为龙头。
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运用,推进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冷冻水产品、即食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率和附加值,加快海洋生物药物、海洋保健品、海洋化妆品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建设,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和中国海洋食品名城。
创新平台: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院、国家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正洋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好当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山东省海珍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冷冻调理食品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保健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洋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争创山东省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
重点企业:好当家集团、赤山集团、泰祥食品、鑫发集团、靖海集团、百合生物、紫光生物科技、宇王集团、寻山集团、华信食品、浦源食品、福喜农牧、温喜生物、环翠楼红参等。
招商方向: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化妆品等研发与生产;海产品精深加工;西洋参、无花果、蓝莓、大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烟台市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烟台市将充分发挥海洋面积大、海岸线长、海洋资源丰富、海工装备实力强等独特优势坚持陆海统筹、提质增量、延链增效,全力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坚持海陆统筹,优化海洋牧场产业格局。科学开展海域本底调查,掌握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发展投礁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游钓型等五类特色海洋牧场。加快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打造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加快建设耕海二期现代化海上综合体,为全国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打造黄金海岸休闲渔业新亮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莱州金城4500亩现代渔业产业园、“蛤蜊小镇”贝类生态产业园和开发区“蓝色种业硅谷”,积极创建中国北方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海洋牧场创新发展。继续深化与国内涉海涉渔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合作,尽快突破人工鱼礁建造及布放、深远海增养殖新品系选育等关键技术,在病害防控、智能化网箱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平台功能,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清洁能源、5G通信、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海洋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推动在烟台建设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和全国海洋牧场大数据中心,构建海洋牧场综合立体观测网、渔病远程诊断、渔业技术远程服务等信息平台,打造“智慧海洋牧场”。
丰富投资主体,推动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支持海洋牧场同文旅、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创建海洋牧场国家A级旅游景区,开展休闲海钓俱乐部运营试点,打造海上“田园综合体”。探索海洋牧场与新能源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探索采用海洋牧场贷、海洋产业基金、企业上市融资等新型金融手段,探索试点海洋牧场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将海洋牧场纳入财政补贴保障范围。积极引入资金雄厚、运营规范的国有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示范“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大渔带小渔”模式,让全体渔民共享海洋牧场发展成果。
严守生态底线,培育海洋牧场绿色优品。始终把环境承载力作为硬约束,做好传统渔业“减法”和生态修复“加法”。科学开展海洋牧场本底调查和生态评估,加大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管理,因地制宜适度实施经济型人工鱼礁和增殖苗种投放,示范推广海洋牧场鱼、贝、藻、参立体生态高效养殖。开展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和HACCP等质量认证,搭建海洋牧场产品电商营销体系和网上展厅,培育海洋牧场绿色“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