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秦朝以前,安福先后隶属吴国和楚国。公元前222年,秦朝在今安福境内设立安成和安平二县。县治所分别设于今严田镇和竹江乡境内。西汉初年,境内安平县为豫章郡18县之一;安成县为长沙郡辖县。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安成、平都(公元96年,改安平为平都)、宜春、萍乡、新余、永新6县合并,设立安成郡,郡府设于境內安成县,归属扬州。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广兴县,安成改为安复县,统7县,改隶荆州。隋开皇九年(589),将安复、平都二县合并为安成县。十年(590),废安成郡,安成县隶属吉州。十八年(598),安成县改为安复县。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复县为颖州,七年(624)废州,改安复县为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贞元年(1295),安福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清乾隆九年(1744),从安福县上西乡划出12个都之地(即今莲花县的路口、湖上、闪石、坊楼、高州、六市等乡镇),与从永新县划出的一部分辖地,设置莲花厅(今莲花县)。自那时起,安福版图基本未变。
民国时期的安福县,1912年直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直属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行政区;1935年属江西省第三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福县属老革命根据地,先后隶属井冈山根据地和赣西南苏维政府、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福县。安福县先后隶属江西省吉安分区、吉安区、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井冈山地区、吉安地区、吉安市。
【自然地理】
安福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14°-114°47′、北纬27°4′-27°36′之间。东邻吉安,南接永新,西与莲花、萍乡交界,北和宜春、分宜接壤。全县东西长76千米,南北宽59千米,总面积2793.15平方千米。总人口41.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平都镇,距省会南昌市278千米,距吉安市区59千米。邮编:343200。代码:360829。区号:0796。拼音:Anfu Xian。
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宽北狭,东短西长。山地面积201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2.2%。武功山脉主峰金顶海拔1918.3米,是江西省境内最高峰。主要河流为泸水河等。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3℃,7月平均气温28.8℃, 1月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水量1584.9mm,平均降雨日155天,平均日照时数1399.9h,年无霜期347天。
【发展优势】
一、生态优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5%,位居全省前列,是闻名遐迩樟树之乡、竹子之乡,陈山红心杉原产地。全县有国家级生态乡镇 3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安福香樟奇多,现有400年以上的古樟1万多棵,被誉为“中国香樟之乡”,素有“有村皆有樟,无樟不成村”的说法。全县明清古村落众多,洲湖镇塘边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境内绿意盎然,环境秀美。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安福县成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全国生态建设县试点单位、江西重点林业县、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南方商品材基地县、全国竹子之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江西创建绿色生态先进县”、“全省森林生态保护十佳县”、“全省首届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称号。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和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
二、资源优势。安福地表地下资源丰富。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蓄积量1017万立方米,立竹2067万根,草山草坡面积76580公顷,水域面积7527公顷,水能十分丰富,可开发量141兆瓦,目前拥有小水电站128座,水电装机总量达10万千瓦。境内发现矿产资源53种(含亚种),已探明资源量20种,其中煤、铁、钨、水泥配料用砂岩等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铁矿保有资源量居全省之首,“中国名牌”安福火腿100万条。
三、农业优势。安福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100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耕地面积57.2万亩,是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县、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县、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全省商品牛生产基地县,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5万吨以上。近年来,安福县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推进了井冈蜜柚、高产油茶、楠木、花卉苗木、龙脑樟、黄栀子等万亩基地建设,烤烟种植面积达6.04万亩,种植规模和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安福火腿加工纳入全省农业重点产业集群名单。
四、工业优势。江西安福高新园区始建于2002年4月,坐落于县城东郊,距县城5公里,距离大广高速9公里。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 201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扩区调区至9363.75亩(624.25公顷),实际开发面积1.2万亩,远期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高新园区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区多园”的要求,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以高新园区“1+3+N”主导产业为主体,高新区南区新能源产业园、高新区西区竹木产业园,高新区北区矿产品产业园三个特色产业园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2012年被省发改委及省工信委分别授予“江西安福液压机电产业基地”、“江西省机电(液压件)产业基地”,2014年被省工信委授予“江西省绿色农副食品产业基地”。2019年3月被省政府获批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9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35名,荣获全市工业园区目标建设考评第一名;2019年6月安福海能首发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成为吉安市首家A股上市企业,实现吉安境内本土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2020年江西银杉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2020年度吉安市首家新三板上市挂牌企业,2021年评省级绿色园区。高新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供水能力2万吨/日的自来水厂、220千伏变电站及污水处理能力50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高新区实验学校和医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三中心一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商住中心、医疗中心、世纪广场)已完成综合服务大楼及世纪广场建设。目前共有入园企业近200家,其中规上企业106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吸纳就业人员2万余人。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0.52亿元,工业上缴税收4.3亿元。
五、旅游优势。县境西北的武功山,素有“大江南北三巨镇、匡庐衡岳武功中”之美誉,是省内六大历史名山之一,先后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山上十万亩高山草甸,江南罕见,风光旖旎,山下度假温泉设施一流,功能完善,标准达五星级,是赣中新兴的旅游休闲胜地。近年来,安福县大力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了羊狮慕景区、武功山大峡谷景区、金顶景区、箕峰景区“四大景区”及羊狮慕幸福小镇建成并营业,武功山旅游纳入全省旅游重点产业集群名单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随着开发宣传力度的加大,武功山成为了国内外越来越多户外旅游者、自驾旅游者趋之若鹜的休闲胜地,“中国福山”、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慢生活基地旅游品牌逐渐凸显。2021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次70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16亿元。
【经济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9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2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97.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89.6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为11.3:46.2:42.5。
一、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6.98亿元,增长4.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7万亩,播面与上年持平;粮食产量33.2万吨,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蔬菜播面14.8万亩,同比增长2.9%;产量20.6万吨,同比增长4.3%。全年生猪出栏59.47万头,同比增长7.2%;肉类总产量7.5万吨,同比增长5.6%。
二、工业生产稳中有升。2022年,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在全市排位第3。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2.7%,纺织业增长199.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6.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5.5%。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48.3%;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6.2 %,较上年同期提高 7.8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加快复苏。2022年,全县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7.1亿元,增长6.5%。规上服务业中纳入核算的重点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21.6 %,较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速高 15.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9.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1.8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7.3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0.6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6.63%。
四、消费市场稳定恢复。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1.0亿元,增长6.3%。其中实现批发业销售额30.4亿元,增长17.3%;零售业销售额85.2亿元,增长8.7%;住宿业营业额0.6亿元,增长4.8%;餐饮营业额3.9亿元,增长4.4%。全县接待旅游人次740.2万人次,同比增长5.7%;实现旅游收入63.66亿元,同比增长4.3%。
五、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增长10.1%,位列全市第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7%,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9.9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54.1%;民间投资投资95.9亿元,占比总投资比重76.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为10.8:59.1:30.1。
六、外向型经济增势良好。2022年,全县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68.4亿元,同比增长9.59%;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七、财政金融稳步复苏。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亿元,同比下降6.7%;地方税收收入7.4亿元,同比下降9.6%;地方税占比63.6%,提高值比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截止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8.22亿元,增长17.9%;各项贷款余额为213.35亿元,增长17.54%;贷存比71.5%,同比提高0.4%。
八、就业收入总体稳定。2022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801人,完成全年任务102.95%;失业人员再就业1439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2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162人,完成全年任务107.86%。
202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77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1元,同比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1.83,较上年同期缩小0.03。
【政府网站】http://www.af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