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区于1991年3月创建,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位于南昌市区东大门,下辖两镇(昌东镇、麻丘镇)、两处(艾溪湖管理处、鲤鱼洲管理处),辖区常住人口约45万。区内现有市场主体5.1万家,其中企业2.8万家,“五上”企业725家,规模工业企业221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总计23家,总部在高新区的上市公司18家。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0.24亿元,总量占全市比重由上年13.8%提升至14.0%,成为全省首家千亿级开发区。2022年园区营业总收入6500亿元,其中,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313.1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比 重由上年的39%增长至43%以上,接近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9%、13.2%。在全省开发区争先创优综合考评中连续4年蝉联第一;在鄱阳湖自创区建设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荣获全省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园区、全省开放平台先进单位;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进位赶超、位列第22名。现阶段南昌高新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打造“最实高新”。聚焦“2+1+2”主导产业,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落实“项目为先,实干奋进”理念,念好“高大上、链群配”六字要诀,贯彻“亩均论英雄”的提质要求,深入实施“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专班”的“三个一”工作制,为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定制协同发展计划,签约一批“老树发新芽”式的存量企业新上项目,创新举办“高新下午茶”活动,构建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产业蝶变升级。打造了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千亿产业。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营收1501.2亿元,同比增长11%,总量占全市的75%。其中,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了10余家整机生产企业和80余家配套企业,产业链条完整度超80%,2022年产能突破1.7亿部,出货量1.2亿部,占全球ODM出货量的四分之一;LED产业形成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生态链。新材料产业营收1200.5亿元,同比增长6.7%。航空制造产业营收208.8亿元,同比增长10.1%。高标准建设南昌航空城,成功举办四届南昌飞行大会,交付ARJ21国产客机20架,打造了中国商飞第二制造中心,初步形成了整机、零部件配套及通航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为186.4亿元,同比增长5.3%。聚集了迪安诊断等全国医学检测机构前十强中的7家,形成全 省实力最强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注册数量突破4000家,营收突破1275.03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比重约60%。2022年规模以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66.2亿元,营收总量位列全市首位。建设投资100亿元的千亩中国(南昌)数谷产业园,出台数谷“黄金十条”政策,建设江西数字营销人才实训基地(抖音江西学院),力争3年内数字人才实训规模达2万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线下数字人才实训基地。同时,坚决落实“聚焦创新驱动”要求,围绕产业链做实创新链、人才链,引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高起点搭建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中国(南昌)科学岛,筹建复合半导体省实验室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等7个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全区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平台共327个。高标准建设创新主体。深入实施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华勤、美晨、兆驰半导体等49家骨干企业先后设立研发中心。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33家,高新技术企业610余家,潜在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分别占全市的50%、65%;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5家,占全市的27%,省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占全市的51.6%、53.86%、51.9%。落户了南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昌科技广场、江西省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个,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个、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累计专利授权量达2.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2.36件,居全省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R&D经费占GDP比重达5.42%。高水平引育创新人才。全面策应“10万大学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行动,实施“瑶湖英才计划”,建设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出台人才产业园“双十条”政策,打造政校企产业联盟,全区各类人才达17万人。其中,自主培养或引进院士32人,国家级人才62人,省级人才105人,市级人才202人。
二是打造“最美高新”。坚持“四精理念”,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八大行动”,全面开发建设航空科创城、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未来科技园、麻丘特色小镇等区域,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更加智慧。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保护候鸟栖息地为核心,着力打造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为鸟留食、为鸟留水,有效保障了候鸟水生栖息环境,吸引全球近四分之三的白鹤在此过冬,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充分挖掘“一江相临,四湖相间”生态优势,建设了鱼尾洲、南塘湖和艾溪湖、瑶湖等一批生态公园,配套建成一批城市绿道,鹤舞鱼尾景观桥、芦沙河景观人行天桥等城市绿廊连接区域景观组团,绿地率达41.7%,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格局基本形成,被科技部火炬中心领导评价为“中国最美高新区”。
三是打造“最潮高新”。坚持产品思维,在每个专业园区均配套建设了产业综合服务邻里中心,打造了集标准厂房、办公研发、员工公寓、餐饮购物、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服务综合体”。南昌高新区美术馆、鱼尾洲西岸艺术街区、雅言人艺术街区、凤凰仓艺术Park文创园等文化空间和FUN青春市集、华天夜市、艾溪里、瑶湖里等特色商业街先后建成开放,一批网红餐饮店、网红娱乐馆等“排队经济”“首店经济”新业态正在布局。五星白鹤小镇千鹤文化村、一体化观鹤长廊等相继开放,名列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艾溪湖美书馆先后被中宣部评为“年度最美书店”、被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发改委选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按照“生态要素+潮流元素+社交属性”的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集商业、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拾赣派”文化商业街区和瑶湖片区“未来水世界”等一批组合型网红打卡点,常年举办音乐会、读书会、艺术展览以及鄱阳湖观鸟周、国际马拉松赛、飞行大会等活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休闲大餐,“最潮高新”的内涵愈发丰富,生活气息浓郁、文化娱乐多彩的新城区正在形成。(更新时间:2022年12月)
【网址】http://nchdz.nc.gov.cn/一、基本情况
南昌高新区创建于1991年3月,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地处南昌市区东大门,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5万。2022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0.24亿元,增长4.9%,成为全省首个GDP千亿级开发区;园区企业总营收超过6500亿元,同比增长6.4%;园区工业营收达到3313.1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比重从上年的39%增长至43%以上,接近南昌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进位赶超,跃升至第22位,超越了郑州、石家庄、潍坊三地国家高新区,站稳了“第一方阵”。
二、产业基础
南昌高新区深耕细作“2+1+2”主导产业,保持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供应链、产业链逐步闭环,90%以上的手机一级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二级零部件实现了区内配套及整机生产。LED产业打造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航空制造产业蓄势待发。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航发三大航空央企抢抓国产大飞机战略机遇协同发力,集整机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务于一体的航空制造产业体系加速完善。数字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投资建设千亩“高新数谷”,产业发展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起势的良好态势,全区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过全省总量30%。新材料产业老树发新枝,江铜铜箔等众多项目相继签约落地,全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医药健康产业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与省药监局签订全省首个省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拓展了IVD新赛道,区内企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三、招商重点
围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LED产业、航空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六大产业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四、投资成本
相对低廉的投资成本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生活成本等方面,综合成本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低约40%。
五、优惠政策
(一)南昌高新区数字化转型服务扶持奖励政策
(二)南昌高新数谷建设发展扶持办法
(三)人才奖励政策
1.南昌市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实施办法
2.南昌市“人才10条”政策
(四)南昌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汇编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喻翊东,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88161211/13970955029
熊杏敏,光电产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88161135/18107000901
阎慧,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88161123/18907092358
王明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18879193688
周鹏斌,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88201775/18507086216
余刚,新材料及商业发展专班班长,电话:0791-88131911/18720979918
(信息来源:江西省商务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