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称“汀州”,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脉南麓,是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全县辖18个乡(镇)300个村(居),总人口55万,土地面积3104.1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县,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星火燎原、红旗不倒,是光耀神州的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红军故乡和红军长征主要出发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和红军重要的兵源地、给养地之一,同时也是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所在地,是福建省革命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这里英勇就义,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被誉为“红军故乡、红色土地和红旗不倒的地方”。1931年,周恩来同志赞叹道“汀州的繁盛,简直为全国苏区之冠”。1937年,朱德同志评价“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长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久负盛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唐宋元明清皆谓金瓯重镇,州郡路府县均称华夏名城”之盛赞。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文化厚重、璀璨多姿,是享誉中外的世界客家首府。客家先民衣冠南渡,在客家母亲河的滋润下,与原住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凝结成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并从长汀走向五湖四海,创造了辉煌业绩,长汀成为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因古代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辖八县均是福建省纯客家县,故汀州城被海内外客家人称为“八闽客家首府”“世界客家首府”,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客家知名人士慕名而来寻根谒祖。
长汀山水秀美、景色怡人,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在闽工作期间曾先后5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在不同工作岗位对长汀工作作出9次重要指示批示。在习近平同志的感召下,长汀老区人民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总结形成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被誉为“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和“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典范”。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第一阶段的关键性胜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金山银山”。1985年以来,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4.68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5%下降到6.78%,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9.8%。2017年9月,一举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长汀县扎实推进稀土、纺织服装、文旅康养“三大主导产业”,特色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建筑业“四大重点产业”,好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决战决胜涉麻制毒重点整治、城市建设“两个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招商引资、基础设施、乡村面貌改善、文明县城创建“五大提升行动计划”,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2017年、2018年、2019、2020年连续4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2亿元、增长7%。其中,一产增加值39.7亿元、增长4.7%;二产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6.8%;三产增加值148.8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5.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8%。资质建筑业总产值87.2亿元、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增长5.5%,其中地方级收入10.2亿元、增长3.6%。财政支出39.8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5亿元、增长9.3%。商品房销售面积31.9万平方米、增长0.4%。人民币存款余额243.6亿元、增长5.5%,贷款余额217.1亿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9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7元、增长13.4%。
【政府网站】http://www.changti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