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地处福建西南部,介于北纬24°23′—25°05′、东经116°25′—117°05′之间。东连南靖县,东南与平和县交界,西南与广东省大埔县、梅县接壤,西北与上杭县相连,东北与新罗区毗邻。全境东西最宽距离68千米,南北最长距离80千米,总面积2226.45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凤城街道。2015年2月撤县设区。2022年,全区下辖1个街道、17个镇、6个乡,总人口约50万人。
区情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老区。永定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有革命基点村266个、开国将军14人,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实践地、中国土地革命摇篮。二是侨台区。是全国重点对台工作县和全省八大侨县之一,共有港澳台侨胞50多万。三是烟区。有400多年的种烟历史,是全国40个优质烤烟产区之一。清乾隆年间,永定烤烟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帝,有“烟魁”之美誉。四是矿区。有“南方矿区”之称,已探明矿产资源36种,煤炭储量约5.2亿吨,石灰石储量约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约100亿立方米是福建省主要产煤区、水泥生产基地和石材主产区。五是旅游景区。全区有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各1个,东部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永定)土楼,西部有国家水利风景区龙湖(湖面面积约65平方千米,大小孤岛68个)与国家森林公园(王寿山),北有中央红色交通线,构成“东楼西湖北线”的旅游格局。
【行政区划】2021年底,全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6个乡,即凤城街道、虎岗镇、高陂镇、坎市镇、培丰镇、龙潭镇、抚市镇、堂堡镇、湖雷镇、城郊镇、仙师镇、峰市镇、湖坑镇、岐岭镇、下洋镇、金砂镇、洪山镇、高头镇、古竹乡、大溪乡、陈东乡、湖山乡、合溪乡、西溪乡;辖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63个村民委员会,共282个村(居)。
【历史沿革】
永定有着悠久历史,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永定境内主要居住着闽越族人。永定在秦时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三国时属吴国的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新罗县,南北朝时先属晋平郡后属南安郡,隋时先属泉州后隶闽州;唐初至唐中期,属汀州新罗县(后改为临汀郡龙岩县)。
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湖雷下堡(今湖雷下寨)置上杭场,以厘铁税。湖雷地势平坦,分上湖、下湖,连成一片盆地,上湖溪和永定河交汇其中。因为建场的地形像浮在水面上的木排,所以引《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义,称为上杭场。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改隶漳州。上杭场脱离龙岩而直属汀州。永定治地属汀州上杭场(场治在今湖雷镇)。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从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今高陂镇北山村)。“旧筑木栅为城,今城壕址犹存”。当时的古地名如“西门排”“壕沟上”“马道坑”“新仓下”“新店街”“军营排”等,仍保留至今。
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场升为上杭县,县治仍在秇梓堡。至道二年(996年),上杭县治从秇梓堡迁白砂(现上杭县境),后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正式设于郭坊村(今上杭城关)。永定治地属临汀郡上杭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称汀州府,属福建承宣布政司,永定治地隶于汀州府上杭县。天顺六年(1462年),上杭县胜运里爆发号称“白眉”的农民起义。后溪南里又爆发以钟三、黎仲端为首的农民起义。成化十四年(1478年),福建巡抚高明以“去治远”“山僻人顽”“地险民悍”,必须“镇抚化导”为由,会同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建都指挥司、福建提刑按察司上奏朝廷批准,析上杭县溪南、金丰、丰田、太平、胜运等五里十九图,设置永定县,隶属汀州府,直至清代未改变。取名永定,“冀自今以往永远平定”。县治设于溪南里田心(今凤城街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建制,属西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西路道为汀漳道,属汀漳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直隶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福建事变”时,属龙汀省。次年,“福建事变”失败,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二十五年(1936年)1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23日,永定全境解放。同年9月1日,永定县人民民主政府在湖雷宣告成立,属第八专区。1950年1月,改县人民民主政府为县人民政府。1950年4月,第八专区改称龙岩专区,隶龙岩专区。1970年,龙岩专区改称龙岩地区,永定隶龙岩地区。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龙岩撤地设市,永定属龙岩市。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福建省调整龙岩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59号)同意永定撤县设区。2015年2月9日,龙岩市永定区授牌授印成立仪式举行,这标志着永定告别“县”的历史,进入“区”的时代,开启了永定发展历史新纪元。
【政府网站】http://www.yongdi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