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古称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闽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范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区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88个村居,户籍人口121.2万人,常住人口100.4万人,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普通话与闽南语。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2013年,安溪县名列“中国百强县”。 2019年,安溪县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安溪已有上千年的产茶历史,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安溪劳动人民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品种特性的基础上,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安溪茶文化。
安溪县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
2022年,安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增长3.5%。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较2021年度提升4位,最具投资潜力位列第11位、提升7位,绿色发展位列第51位、提升1位,科技创新位列第73位、提升2位;获评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自然地理】
地质
安溪县境内各时期地层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幅度从0~2295米。按地层层序、古生物群、接触关系、岩相、沉积旋回及火山喷溢次序等。
地貌
安溪县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山势峻峭,坡度大,河谷狭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华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东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厢经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为主,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主要河流贯串盆地,并切穿盆地之间的山岭。
气候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
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点。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山峦起伏,地形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温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生长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
水文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土壤
安溪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县境内的水稻土,是在人为开垦,经旱耕、水耕熟化过程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综合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
植被
安溪县域内西北部中低山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照叶林),东南部丘陵低山区属亚热带雨林植被带。大致界线是从剑斗的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的扶地、山格凤过山、珊屏铜发山、东坑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线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为照叶林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则仍有区域性的照叶林植被。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多数由杉木林、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据调查,县域内有4种类型植被。
【自然资源】
林木树种,有马尾松、建柏、油杉、木荷、樟树、苦楝、赤皮、
栲树、红栲、米槠、甜槠、石栎、两广石栎、青岗栎、南岭栎、栎叶枇杷、红楠、大叶楠、檫树、酸枣、山杜英、红豆树、少叶黄杞、蕈树、山矾、相思树等。主要供作用材。樟树供作造船和炼制樟脑油之用。
野生果类,有毛花猕猴桃(俗称毛桃)、京梨(俗称扁担锥)、茅莓、桃金娘。
牧草种类,有野古草、芒白茅、五节芒、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马兰、胜红蓟等多种以及杂草。
药用植物,有山苍籽、三尖杉、黄柏、狗脊、黄枝子、巴戟等。
野生动物,分布于内安溪山区。
兽类,虎、豹、狼少见,主要是山獐、豪猪、豹猫(石虎)、野兔、山羊、水獭、穿山甲等。
爬行类,有蟒蛇(锦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壁虎等。
两栖类,有棘胸蛙、虎致蛙、泽蛙、水龟、平胸龟。
鸟类,种类繁多,遍布全县,主要有鸠、家燕、老鹰、布谷鸟、白闲、普通秧鸡、蓝胸秧鸡、鹦鹉、猫头鹰、斑啄木鸟、黄鹂等。
微生物,食用菌资源,主要有红菰、香菰等。
【行政区划】
安溪县辖15个镇、9个乡:
镇:凤城镇、参内镇、湖头镇、蓬莱镇、官桥镇、剑斗镇、城厢镇、魁斗镇、金谷镇、龙门镇、西坪镇、虎邱镇、感德镇、长卿镇、芦田镇。
乡:湖上乡、尚卿乡、大坪乡、龙涓乡、蓝田乡、祥华乡、桃舟乡、白濑乡、福田乡。
共有488个行政村(居委会)。
【历史文化】
风靡台湾、南洋的清水祖师信仰,即发源于此。其余安溪乡土神灵,亦颇受重视。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头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铁观音
安溪产茶始于1725。安溪铁观音天下闻名,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台湾乌龙茶由安溪传入,随着乌龙茶传入台湾,安溪的茶俗也传入台湾。以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等民间习俗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往来,如今已成为安台加深联系和乡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
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规划建设妈祖文化纪念馆、植物园、樱花林等主辅工程。安溪与台湾语言文化习俗相同,台湾茶叶与安溪铁观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两岸有着深厚的茶缘,由茶缘演绎出来的茶文化,推动两岸乡亲的交流与合作。此外,安溪台湾妈祖文化基地的建设是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除安溪高甲戏外,还有木偶戏、南音、茶歌对唱、鼓吹音乐、民间舞蹈、水车阁、舞狮舞龙、彩灯、装阁、说书、灯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盛行。在台湾地区,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庙达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师寺庙达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与安溪本土一样,成为沟通乡情、联络乡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数百万台胞心灵的栖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征。
“十里诗廊”
安溪县城,诸峰玉峙,一水环回,有“龙凤名区”的美誉。流经县城的晋江支流湖头溪与龙潭溪,在县城的西部两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东奔流,人们形象地取名“大龙湖”。大龙湖形成后,安溪在规划建设两岸防洪堤时,别出心裁地在两岸花岗岩护栏上,精选、镌刻了先秦以来7000多首古诗词,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十里诗廊”景观。
【经济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安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18亿元,比上年增长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1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70.86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75.12亿元,增长3.5%。
一、农业生产增长平稳
2022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74亿元,增长5.3%。
二、工业生产持续向好
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395.74亿元,增长5.5%。
三、服务业运行好转
2022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5%。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低
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25.12亿元,增长1.1%。
五、消费品市场增势较好
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683.1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4.81亿元,增长6.4%。
六、财政收支有所下降
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5.87亿元,同比下降4.7%。
七、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2022年,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7.30亿元,同比增长4.7%。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78.63亿元,同比增长7.5%
八、居民收支总体稳步提高
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高于GDP增速。
【政府网站】http://www.fja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