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地处钱塘江南岸,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钱塘江岸线16公里。总人口71.42万,下辖13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整个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的格局。
上虞之名,得于虞舜。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县,隶属会稽郡。1992年上虞撤县设市。2013 年 撤市设区,为绍兴市上虞区。
上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上虞”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女主人公祝英台的家乡。在历史上,形成了“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等三次名人大聚会,涌现出了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的王充、“东山再起”典故的谢安、中国山水诗开创者谢灵运、国学大师马一浮、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电影名导谢晋等著名乡贤。
上虞区位突出、优势明显。自古就有九县通衢之称,目前境内国道、高速、铁路、运河一应俱全,特别是嘉绍跨江通道、杭甬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大大拉近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与上海、杭州、宁波加速形成“同城效应”;此外,已经建成通航的杭甬运河和规划建设的杭州湾南岸唯一出海口——新上虞港,将进一步凸显上虞的区位优势。
上虞生态优美、环境宜居。境内有江有海,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拥有着英台故里祝家庄、凤凰山麓大舜庙、“江南第一”曹娥庙、白马湖畔春晖园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是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生态旅游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佳休闲小城”、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等称号。上虞中心城区依大龙山而建,临母亲河“曹娥江”而居,清新婉约;城北新区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气象一新;滨海新城、滨江新城、高铁新城、大龙山区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更加齐全、配套日趋完善,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内地最佳商业城市县级市之首,是一个宜居、宜购、宜创的新兴城市。
上虞产业优质、经济繁荣。拥有2个省级开发区和14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形成了机械装备、精细化工、轻工纺织、照明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伞件、铜管、手套袜业等八大块状经济。建筑产业优势明显,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商贸旅游业蓬勃发展,“浙东新商都”的城市品牌和“四季仙果之旅”的旅游品牌日益打响。
2022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1.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0.95亿元,下降1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01亿元,同口径增长1.2%(剔除留抵退税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进出口总额增长30.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和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8%。
上虞民生进步、社会和谐。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五大保险扩面提标,新农合标准大幅提升,社会救助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是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被命名为浙江省文化名城。“平安上虞”建设扎实推进,市民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不断提升。“平安上虞”建设扎实推进,市民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不断提升,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自然地理】
上虞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州,西连柯桥区,北濒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经纬度跨东经120°36′23″~121°6′9″、北纬29°43′38″~30°16′17″。全境基本轮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最长60公里,东西最宽46公里,面积1362平方公里。
上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低山丘陵分属两支,东南系四明山余脉,较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区最高点;西南属会稽山余脉,略为平缓,最高点罗村山海拔390.7米。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北端是滨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
浙江省第四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主要支流有小舜江、下管溪、隐潭溪。主要人工河有萧曹运河、虞甬运河、四十里河、十八里河、百沥河及海涂中心河等。平均年入境水量约27.95亿立方米,是全区水资源总量的3.33倍。主要湖泊有小越湖、破冈湖、白马湖、铲还湖、皂李湖、西溪湖、谢憩湖、康家湖、贺家池(部分水面属柯桥区)等。
上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气候,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又因地形复杂,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较多,总趋势是洪涝多于干旱。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1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1400毫米上下。上虞境内矿藏有铁、锰、铜、铅锌、金银、叶蜡石、萤石、高岭土、石英、白云石、黄铁等,其中叶蜡石估计蕴藏量约200万吨,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
【区划人口】
上虞区现辖7个街道,10个乡镇,3个乡。全区279个行政村,8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全区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22年全区总户数26.66万户,户籍人口71.4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5.11万人,女性人口36.3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和50.8%。全年出生3243人,人口出生率为4.53‰;死亡5788人,人口死亡率为8.09‰。
【历史沿革】
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县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虞与绍兴县、余姚县相邻部分地区有几次变动。1954年秋,绍兴县东关区及汤浦区的四峰、渔浦、汤霞、四村、胜江5乡和富盛区的长东、保山、长塘、会胡4乡划入上虞。1956年11月,丰惠区永兴乡和下管区王家庄、大岭顶村划归余姚县,绍兴县川下村划归汤浦乡;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隐地、黑龙潭、悬岩、溪山5村以及陈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划归余姚县。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时县治设百官镇,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县治迁丰惠镇,1954年9月,县人民政府迁至百官镇。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县设市。
【政府网站】http://www.shangy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