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鄞州,原为鄞县,具有千年悠久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鄮、句章三县。隋初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唐时改为鄮县。五代初改为鄞县。直至2002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设立为宁波市鄞州区,实行“区级体制、县级权限”。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奉化江以西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江以东区域与原江东区合并,成立新的鄞州区。
【地理区位】
鄞州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的核心城区。东北面紧邻北仑、镇海,东南面与象山、奉化连接,西面与海曙、江北隔江对望,区内资源禀赋丰富、空间形态多样,既有繁华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既有江河湖海、又有山林田园。
鄞州区地处浙江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冬季盛行西北风, 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1.8个;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
【区划人口】
鄞州区下辖10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203个行政村、189个社区、7个城镇居委会,区域总面积为814.2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包含高新区)。
2022年末,鄞州区总户数39.5万户,户籍总人口9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6万人,乡村人口18.2万人。
【经济发展】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区(含高新区,下同)生产总值273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季度回升势头好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51.2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增加值606.3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952.9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1.1:27.5:71.4。
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467.9亿元和279.6亿元,下降5.4%和5.0%,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分别增长0.7%和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6%,利税总额200.6亿元,增长5.8%,利润总额152.2亿元,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4.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7.9亿元,消费总量突破千亿,增长7.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2.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三。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0%,高于全市平均6.0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2601.0亿元,增长6.0%,其中出口额1927.2亿元,增长5.5%,进口额673.8亿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下降21.2%。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396亿元和13896亿元,增长12.9%和11.2%,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022亿元和13418亿元,增长13.4%和10.5%。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全年实现专利授权11189件,其中发明专利1595件;有效发明专利8064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项目2个。申报2022年度宁波市专利创新大赛项目52项,获发明银奖2项、优秀奖4项;外观设计金奖2项、优秀奖4项。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4家,通过复核2家,累计6家;新增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通过复核15家,累计3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分别达到873家和89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015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新创建省级高企研发中心1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累计达到488家,数量全市第一。累计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0家,国家级孵化器3家。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56.9亿元。
教 育
截至年底,共有初级中学26所,在校学生35994人,专任教师3105人;小学52所,在校学生92149人,专任教师4863人;幼儿园136所,在园生46250人,专任教师3966人。年末共有全日制义务段民办中小学(幼儿园)62所,在校(园)生13426人,占全日制义务段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数的7.7%。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达到100%。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9.96%;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人 才
截至年底,人才总量达43.25万人。市“甬江引才工程”入选数61个,增长103%。全区市领军和拔尖人才50人,副高以上专技人才8734人。
居民收入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552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30元,增长4.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9846元,人均经营净收入6756元,人均财产净收入13762元,人均转移净收入14266元,分别增长4.7%、4.4%、4.0%和5.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33元,增长6.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人均财产净收入、人均转移净收入分别为26818元、14602元、2126元和6787元,分别增长6.4%、5.9%、8.8%和10.4%。
居民支出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824元,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949元,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115元,增长8.6%。
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8辆、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9台、彩色电视机189台、空调262台、移动电话236部、计算机83台。
卫生事业
截至年底,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81家,医院43家(综合医院13家,专科医院23家,中医医院6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家,三级乙等医院3家。建成全市首家三甲区(县、市)级医院,成为首批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区(县、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96家,乡镇卫生院9家。共有各类医院床位9650张,卫生技术人员18077人,医师7251人,注册护士8140人。全年总诊疗人次1854.7万人次(其中门急诊1741.7万人次),住院病人实际占用床日272.3万天。
文化事业
全年举行“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共计完成演出321场,惠及观众约30万人次。举办2022年“艺起来”基层文艺团队综艺巡演镇(街道)基层业余团队综艺巡演30场,相继承办了浙江省首届全民艺术节开幕式、中国·第二届(宁波)青少年大提琴艺术周、全国非物质文化邀请展等重大活动,组织文艺团队赴央视《欢乐城市派》节目录制并播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体育事业
鄞州区代表队在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中获得金牌34.4枚,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操及足球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所获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在宁波市各区(县、市)排名中位列双第一。2022年宁波市青少年系列比赛,鄞州区共有473名学生参赛,共斩获83枚金牌、团体总分1273分,位列宁波市双第一。
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6118人,23821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
截至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为61.8万人、56.8万人和76.1万人。基本医保本地户籍人口参保率为99.73%。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的基金平均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5%以上和73%以上;城乡居民医保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的基金支付比例达到60%。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人均2008元/月,低保补助标准为1181元/月,困难残疾人补助标准为355元/月。全年发放低保金4187万元,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672.3万元。现有养老机构床位6193张,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4个,累计有居家养老服务站339个。
市政公共服务
全年累计完成“三改”建筑面积180.8万平方米,完成率131.5%,完成城中村改造8.7万平方米,完成旧厂区改造12.1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改造160万平方米;完成“一拆”130.1万平方米,完成率130.1%,拆后利用率93%。
截至年底,纳入鄞州区管理的各类市政设施包括桥梁575座,城市道路总长419.6公里,人行道面积283.6万平方米。城区保洁的道路面积为1358万平方米,长效保洁覆盖率为100%,机扫率为94%。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1807吨/日,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4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2个、典范村5个,省级星级公厕20座。截至年底,累计创建完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4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9个、示范村19个、典范村5个,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13个、省级项目村53个,省级星级公厕65座。
环境、能源、社会安全
全年鄞州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7%,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截至年底,累计拥有国家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市级生态村171个,市级以上环保模范(绿色)单位183家,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家,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家。全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46吨和2吨;VOCs和氮氧化物全年排放量分别减少89.2吨和50吨。
全年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31吨标煤/万元,下降4.4%。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14起,下降26.3%;死亡7人,下降30%;受伤12人,与上年持平;直接经济损失64.4万元,下降47.3%。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1起,下降21.4%;死亡人数6人,上升50%;受伤人数8人,下降33.3%;直接经济损失4.4万元,上升100%。完成食品安全定量抽检5138批次,抽检批次合格率为97.2%,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批次合格率大于99.5%;基本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100%。
【城市建设】
鄞州新城区位于宁波市区南端,东靠沿海大通道,北面紧邻杭甬高速公路,距栎社机场不足3公里,半小时车程就可抵达北仑港,规划中的宁波市轻轨线及沿海大铁路都将从这里穿过,具有便捷的海陆空交通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鄞州新城区开发建设起步于1995年,开发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为加快开发步伐,建设初期提出工业起步、三产跟上、行政推动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鄞县撤县设区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003年,根据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将中心区改名为新城区,核心区面积扩大至33平方公里,功能定位调整到鄞州区政治、商贸、居住、科技和教育中心。在规划中,鄞州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力求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提出了“一心、二轴、三环、四廊、三十六个结点”的生态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水系、绿地与商贸、生态休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空间格局。至目前,全社会投入建设资金550亿元,综合配套能力覆盖33平方公里,建设城市道路200公里,政府职能机关相继入驻,北部商贸居住区初步形成,宁波南部商务区建设飞速,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高教园区已成规模,新城区总人口达30万,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雅、宜居宜业的宁波南部新城靓丽展现。
(一)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完善。按照与宁波中心城区功能互补、互动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新城区城市功能。城市形象方面,围绕“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的建设目标,1000亩高教园区绿化带和400亩鄞州公园已经建成,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穿城而过的奉化江、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使新城区水域总面积达到232公顷,占总规划面积的6.7%。生活居住方面,先后引进了金地、万科、中海等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目前新城区已建成住宅400多万平方米,在建150万平方米,形成了金地国际、春江花城、格兰云天等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住宅区。公共服务方面,总投资49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广场、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老年公寓等重大公共项目已经建成,宁波(鄞州)博物馆、华茂堂书画馆、紫林坊艺术馆等一批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也基本完成建设。占地4.4平方公里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已投入使用,集聚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8所院校和7万多名学生。
(二)宁波南部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宁波南部商务区位于鄞州行政中心南面,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实施“中提升”战略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块,也是我区提升城市建设档次品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项目。该区块由5个地块组成,呈“T”型结构,总规划用地49公顷。一期工程包括3个地块,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开发模式方面,按照“政府推动、规划统筹、公建共享、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采用统一规划、单体自建、公基统建的开发建设模式,由政府确定区块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业主单位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公共设施由区城投公司统一建设,实行共用共享,并专门成立宁波南部新城置业有限公司。按照区外企业优先、设企业总部办公优先、有开发能力企业优先的“三优先”原则,着力引进品牌响、规模大、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经严格筛选最终确定26家企业参与第一期开发。区块内建筑物最高206.8米,有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3幢,50米以上高层建筑16幢,计划09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南部商务区二期开发土地也启动,规划面积206亩。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
(三)宁波万达商业广场建成开业。宁波万达商业广场是新城区北部商业中心的核心项目,已于2006年年底开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5亿元,占地21公顷,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大型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商务空间与城市广场公寓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氛围营造方面,万达商业广场引进了沃乐玛、百安居、特力屋等一批品牌主力店入驻。为加速人气集聚,积极鼓励引导万达商业广场及入驻商家无节造节、有节造市,从广场开业后情况来看,日平均人流量基本保持在6万人左右,日平均车流量保持在2000辆左右,广场日均销售额基本保持在300万元左右。在商贸配套方面,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公寓已建成结顶;由白金五星级酒店、高品质的国际化写字楼、高档次的酒店式公寓组成的万达国际商务区项目已于2006年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部结顶,酒店计划由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进驻管理。随着万达商业广场的红火,带动了周边商贸业的发展,银泰百货加盟万达广场,联盛国际广场项目投入施工。万达商业圈正在向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资源概况】
海洋及渔业资源:
鄞州区海域分布于最东端,属象山港海湾的一部分,面积为53.5平方公里,其东北为北仑区海域,西南为奉化区海域,东南为象山县海域。海水平均深度约10米,南端最深处可达23.5米,平均潮差3.20米。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之间滩地海涂总面积1.63万亩(12.2km2)可利用面积0.55万亩,其中0.22万亩已被利用,海涂与海底平缓,向南东倾斜,底质由粉砂质淤泥构成。其间零星散布7处石质岛礁。
鄞州区海岸线总长25.66公里,由海塘及山脚线组成,其中海塘21段共24.3公里。区境内有浅海水面14097亩,内陆水面93571亩。
境内水产品有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分布在内陆淡水、海淡水潮汐的奉化江,海水象山港。内陆淡水以东钱湖为典型的河湖水体,其水产品由中国江河平原系复合体,南方热带平原系复合体,古代第三纪复合体,海水复合体和北方平原复合体五个鱼类系组成。
野生动物资源 :
本区野生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东洋界区系,历史上动物资源丰富。脊椎动物中,哺乳类多分布于丘陵低山地区。鸟类中白鹳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松鸦和环颈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区内常见的爬行类动物7科13种。两栖类以蛙为主,分布在水稻及棉花地区,山溪湿地也常见。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见虾蟹类有8科9种。
节肢动物常见的有中国鲎、圆蜘蛛、娱蚁等,环节动物有蚂蟥、蚯蚓和海蜇等。
昆虫中有蜻蜓、蜜蜂、螳螂、草始、寄生蜂、紫胶虫,白腊虫和家蚕等。
植被:
鄞州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地质、土壤、气候、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给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已鉴定植被种类中,有维管束植被151科,896种,其中蕨类植物24科,92种;稞类植物8科,44种;被子植物19科;760种;苔藓植物48科,165种。森林木本植物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冬青科居多,其次为蔷薇科、杜鹃科、豆科、茜草科、金缕梅科、大戟科、忍冬科、木犀科和野莱莉科等。
矿产资源:
鄞州区已发现的矿藏有泥炭、铁、锰、铜、铅、锌、萤石、明矾石、粘土、石材、砂石、海盐等20余种,近百处产地。其中金属矿大多是矿(化)点,目前尚无开发利用的价值,非金属及建材矿产在境内占有优势。主要有泥炭、莹石、明矾石、粘土、建筑石材和砂石。
水资源:
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0.79亿立方米。由于江河贯穿境内,年出入境水量甚为可观,多年平均年入境总水量为20.76亿立方米,出境总水量(含过境水量)达27.73亿立方米。
根据鄞州区的地理特征,水资源包括江、湖、河及地下水。以鄞东山地的明阁楼――望海峰――白岩山一线为分水岭,西部为甬江水系,东部为大嵩江水系,甬江水系是鄞州区的主要水系。
鄞东形成三条干流大河,鄞南无大河,各河经楔闸独自入江。
东钱湖位于鄞东平原中部,东西宽6.5公里,南北3.5公里,湖岸线长45公里,水面面积19.8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湖东、南两面为天台山余脉,西北部隔零星平原孤丘与广阔的鄞东平原相连。全湖分外湖、谷子湖、梅湖三部分。梅湖于1960年围垦成农田。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东钱湖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淡水养殖、城市供水和航运交通等综合利用的湖泊,河湖间筑有7道堰坝以沟通船舶航行,并有楔闸5座,每秒排泄总流量63.4立方米。环湖诸山之水汇成72条溪流,潴蓄于东钱湖,并经五个楔闸流入鄞东河网。
【政府网站】http://www.nbyz.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