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全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57万,下辖13个街道1个镇,266个居(村)委会。“静安”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周边与6个区相邻,历史文脉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商业商务发达、创新活力迸发、信息交通便捷,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2021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5.06亿元。完成税收总收入841.80亿元,同比增长22.7%;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实现税收820.3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比重97.5%。
区域汇聚了上海市能级最高的中央商务区之一——南京西路街区以及上海市中心城区园区转型的成功案例——市北高新园区;集中了南京西路、大宁和苏河湾三大市级商圈以及曹家渡区级商业中心。服务经济产业链完整,南北梯度明显,产业业态丰富、产业门类齐全。服务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外向型经济齐头并进,活力迸发。区域内汇集了恒隆广场、越洋广场、嘉里中心、会德丰广场、梅陇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大悦城、博华大厦等众多高端商业商务楼宇。2021年全区楼宇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67.9%,年税收超亿元楼宇80幢,月均税收超亿元的楼宇10幢。静安目前已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合计100家。2021年,全区涉外经济实现税收463.10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55.0%。
商贸服务业品牌荟萃
商贸服务业品牌荟萃。沿南京西路辐射的专业街精彩纷呈,闻名遐迩的吴江路休闲街2012年被评为“中国商业特色街”;陕西北路老字号一条街,集中了一些中华老字号及自主品牌,2009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老字号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华老字号上海第一街”;恒隆广场、嘉里中心、梅龙镇广场、中信泰富广场、久光百货、芮欧百货等商厦已经成为高端商业的代表。2021年,商贸服务业实现税收285.42亿元,同比增长43.1%。
专业服务业
专业服务业是静安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抓手,高效开放的市场环境集聚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商务咨询、投资管理、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等国内外的专业服务业企业,形成了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及首个“中国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等行业高地。发挥上海市专业服务业联盟的资源整合作用,持续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2021年,专业服务业实现税收123.48亿元,同比增长15.3%。
金融服务业
静安区集聚了国泰君安、光大证券等数十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上汽财务、平安资管等金融企业。持续优化金融业结构,积极探索发展新金融,引进了佳士得、海富基金、华侨星城、信拓城海外投资(上海首批QDLP企业)等创新金融机构。2021年实现税收134.40亿元,同比增长22.1%。
文化创意
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以影视后期制作为核心的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将成为上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集聚之地和重大亮点。静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昌平路为主轴,初步形成国内外时尚品牌消费、研发设计、展示发布等时尚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威海路文化传媒街——以文广、报业两大优势文化传媒集团为重点,不断吸引跨国传媒、广告企业进驻。现代戏剧谷——以静安南京路至华山路一线为中轴的,形成国内著名的现代戏剧集聚区。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税收39.45亿元,同比增长26.8%。
数据智能产
静安区依托现有的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和国产基础软件基地等政策和载体资源,集聚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集群发展。积极推进市北区块链生态谷建设,“市北数智生态园”成为首批市级数字化转型特色示范区。2021年,数据智能产业实现税收71.41亿元,同比增长39.3%。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加速
成立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发布《静安区关于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集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健康新兴业态,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建设,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启用。2021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税收42.66亿元,同比增长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