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黑龙江 > 招商载体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黑龙江省伊春市简介

不详  2022-10-30  伊春市人民政府网

  【地理位置】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北纬46°28′~49°26′,东经127°37′~130°46′。市域范围西起铁力市双丰镇幸福屯,东至嘉荫县嘉荫河口,南起朗乡镇人头砬子山,北至嘉荫县常胜乡。东部与鹤岗市、佳木斯市相接,南部与哈尔滨市接壤,西部与黑河市和绥化市毗邻,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犹太州隔黑龙江相望,界江长245.9公里。距省会哈尔滨公路距离354公里、铁路距离458公里。

  【行政区划】伊春市辖1市(县级)5县4区(铁力市、嘉荫县、汤旺县、丰林县、南岔县、大箐山县、伊美区、乌翠区、友好区、金林区),24镇9乡(1民族乡),13个街道办事处,205个行政村。

  【气候条件】2021年,伊春市气温略高,降水偏多,日照正常。主要气候事件:暴雪、暴雨、高温、强对流、大风、极端低温。2021年,伊春市气温略高,年平均气温1.9℃,比历年同期高0.9℃,比上年低0.5℃。2021年,伊春市日照时数正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54小时,基本接近历年同期值,比上年少1%。

  【人口概况】截至2021年末,全市总户数553601户,比上年减少15716户;总人口1083641人,比上年减少19309人。其中,男性人口536513人,比上年减少9423人;女性人口547128人,比上年减少9886人。

  【民族概况】伊春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林业城市。全市共有满、回、朝鲜、蒙古、鄂伦春、俄罗斯等3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8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6%。其中,超过千人的民族有满、回、朝鲜3个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在几人至几百人之间。伊春市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民族多、人口少、分布广、居住散、流动性强。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城镇少数民族人口2.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5.7%。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鄂伦春、俄罗斯3个少数民族,全市辖有一个民族乡(即铁力市年丰朝鲜族乡),13个民族村(其中,铁力市8个朝鲜族村、南岔区1个朝鲜族村、嘉荫县1个鄂伦春族村、3个俄罗斯族村)。

  【历史沿革】伊春历史悠久。唐代以前,是北疆少数民族劳动生息之地,唐、辽、金、元、明、清各代在此实施管辖。大规模开发建设从1948年开始。1950年设立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1952年成立伊春县,1957年成立伊春市,1964年建立伊春特区,1970年成立伊春地区,1979年恢复伊春市。

  【林木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3346548.7公顷,覆被率为83.8%,活立木总蓄积364001063立方米。森林类型是以阔叶及其混交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林业施业区。

  【动植物资源】伊春林区动植物物种丰富。高等植物177科、595属、1390种,其中蕨类植物46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995种。共有兽类6目18科67种,鸟类49科27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328万公顷,其中耕地25.9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园地0.19万公顷,占0.06%;林地285.04万公顷,占86.9%;草地2.62万公顷,占0.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47万公顷,占1.06%;交通运输用地1.86万公顷,占0.5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88万公顷,占1.18%;其他土地5.05万公顷,占1.54%。

  【矿产资源】全市已发现矿产有煤、铁、铜、铅、锌、钼、钨、锡、锑、金、银、水泥用大理岩(灰岩)、饰面用花岗岩、矿泉水等45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36种,开发利用的有17种,其中金、钼、铁、铅、锌、水泥用大理岩等为优势矿种。

  【水资源】 伊春市有大小河流702条,分属黑龙江和松花江两个水系,其中松花江水系有汤旺河、呼兰河和巴兰河3个流域。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为218条。汤旺河是伊春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为20557平方公里,河流长度492公里,伊春境内干流河长450.2公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5.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5.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9.02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18.31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伊春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森林、地质、河流、空气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根据东北林业大学的普查显示,伊春市各层次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达到国家标准的100%;26个亚类,达到国家标准的83.87%;资源实体总数为338处,分属于70个基本类型,占国家标准中全部155种类型的47.09%。

  生物景观。近400万公顷的大森林孕育了1390多种植物,300多种野生动物,林地、独树、林间花卉及鸟类栖息地等资源类型均匀分布于小兴安岭林海中,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美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营区内现存的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地文景观。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千奇百怪的象形山石,沉积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化石,形成了多达72处的文景观,其中尤以汤旺河林海奇石、嘉荫茅兰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朗乡石林、桃山悬羊峰、南岔仙翁山为代表。

  水域风光。全市域内有大小河流702条,漂流河段、冷泉、湖区、沼泽、湿地、潭池、悬瀑和暗河广泛分布,水系发达,水质清澈,两岸景观丰富,适于开展观光游憩、滨水度假。其中境内生态系统保护完好的汤旺河水系和中俄界江黑龙江以及围绕两大水系开发的各类水库湖泊是主要的水上旅游基地。已开发了金山屯大丰河小兴安岭第一漂、五营丰林河原始森林漂、铁力依吉密河休闲漂、美溪金沙河逍遥漂、桃山小呼兰河探秘漂等10余处漂流河段。这些漂流河段,河水湍急,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峰峦叠翠,在穿流于水中的同时,还可一睹两岸的飞禽异兽,其乐无穷。大界江嘉荫段全长约249公里,北起葛贡河口,南至嘉荫河口,主航线中国一侧分布大小岛屿28个,江水清澈,是世界上较少的未被污染的河流,沿江两岸不仅保持着原始生态,有高山峡谷、宽阔的平原、星罗棋布的滩涂岛屿、茂密的森林和众多的野生植物等,而且可以体验“一江两岸、异国风情”。

  气候景观。由于小兴安岭大森林的特殊调节作用,伊春早晚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20℃~22℃度,而且林间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芳香气,被誉为“天然氧吧”,使伊春成为天然避暑旅游目的地,是避暑度假、康体养生的理想之地。

  冰雪景观。伊春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海拔1000米左右,且坡度坡向和雪量雪质适于大型滑雪场的地方多处。区内山峦起伏,森林植被茂密,各种野生资源丰富,适合开展狩猎旅游。伊春已建有S级以上滑雪场4家,狩猎场3家,其中桃山狩猎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受森林与平原交错形成的气候影响,特别是林中冰雪与山脉、河流的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气势宏大的以库尔滨雾凇为代表的特色森林雾凇景观,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人文景观。伊春历史遗迹类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也有较广泛地分布,最具代表性的有伊春森林博物馆、木雕园、抗联遗址和少数民族风情园等。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目前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3A级景区20家,2A级景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3家,4S级滑雪场2个,S级滑雪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

  【经济运行】2021年,编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组织实施,全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18.7亿元,同比增长7.3%。全力推进5个省“百大项目”和81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开辟绿色通道,创新调度方式,强化财政资金保障,86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资金到位率113.4%,完成年度投资67.7亿元,投资完成率107.8%,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4.7%。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82.8亿元,同比增长8.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1.13亿元,同比增长15.29%。省“百大项目”获得贷款4.35亿元,456户企业通过“四精准融资服务”模式,获得贷款17.5亿元。伊春森工集团与国开行绿色金融合作,获得20亿元综合授信,一期4.85亿元贷款通过贷审。

  【对外合作】编制《伊春市产业招商地图》《伊春市投资指南》《伊春市招商项目册》和《伊春市投资机会清单》,紧盯重点目标企业和在谈线索精准招商,借助经贸交流平台开展招商推介,累计外出招商80次,新取得项目线索113条,签约产业合作项目38个,新建、续建外来投资项目到位资金36.7亿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进口总额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22.5%。嘉荫边民互市贸易区交易中心、仓库主体部分已完成,完成总工程量的80%。嘉荫口岸7年来首次开展明水期过货。同时,与广东省茂名市对口合作日益深化,与江西省宜春市等友好城市交流日益加强,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态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年度建设任务。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3.8%,连续18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经中国林科院评估,伊春林区森林与湿地资产总价值为1.6万亿元。全面推进林长制,严管森林资源,深入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56起,处理违建别墅30栋。加大森林经营力度,全年培育优质苗木1.2亿株,后备森林资源培育4.15万公顷、森林抚育10.87万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0.4万公顷。与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省林科院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全域化。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13座,生活污水处理率96%。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完成72家重点行业企业地块风险等级评定工作。同时,完成38个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任务。严格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科学制定碳达峰年度工作要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清洁高效能源项目建设,双丰林业局生物质热电联产、铁力市生物质热电联产和建龙西钢80兆瓦余热余气综合利用自备发电项目(二期)实现并网发电,铁力市4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完成,乌翠区五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铁力小白河水库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启动“兴安岭生态银行”建设行动,初步完成山、水、林、景区、林辅用地、浆果坚果采摘收益权等自然资源普查,建立可抵押自然资源数据库,制定金融机构合作清单,逐步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调查、核算、补偿、转化等机制。有序发展碳汇经济,编制完成《伊春市森林经营增汇试点方案》,稳步推进6个森林经营碳增汇试点工作。

  【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79万公顷,绿色有机食品作物种植面积9.47万公顷,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栽培食用菌2亿袋,生猪出栏40万头,落实冷水鱼养殖面积700公顷,林蛙产量6260万只,“伊春蓝莓”品牌价值16.5亿元。做优中医药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4.67万公顷,重点打造“五位一体”的林都北药产业园,黑龙江(伊春)中药材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新入规模以上企业8户。重点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建龙西钢生产粗钢420万吨,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84.9亿元,同比增长40%;鹿鸣矿业累计处理原矿1500万吨,同比增长82.8%;生产钼精矿(45%品位)3.3万吨,同比增长79.8%,实现产值26.69亿元,同比增长122.8%。四个省级经开区入驻企业142户,实现税收4.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培育和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顺利产业完成旅游强市三年行动,印发实施《伊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深化与华侨城、省旅投集团赋能合作,推动岐黄养老养生苑等资源盘活运营,打造“森态旅居”城市新卖点。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伊春森林冰雪欢乐季”,建设伊春冰雪文化创意园。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5.1%和15%,获评“中国全域旅游最佳目的地”称号。森工集团发展森林旅游康养、特色种养、森林食品等优势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建设,营业收入实现5.45亿元。培育红松果林1.1万公顷,加工红松籽1万公斤,近自然模式种植山野菜1600公顷,种植和林下改培种植人参、平贝、返魂草等0.8万公顷。建设湖羊养殖基地6个,湖羊存栏1.3万只。打造了全市首家公益性24小时运营的林城书屋,建设“森林书屋”7个,拍摄电视剧《青山不墨》。

  【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做好“三大改革”后半篇文章,正确处理伊春森工集团“省属市管”体制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关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放管服”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落实伊春森工集团“省属市管”体制,全面履行出资人机构职责。完成新设县区森林消防队伍等4类36家机构划转移交工作。完成新设县区事业单位人员落编选聘工作,共落编10685人。新设4县“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到位。推进森林防灭火体制改革,实现应急、森防机构体系深度融合。高质量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市直、市辖区、县(市)事业单位分别精简10.6%、5.7%和9.2%。制定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工作方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共减免税费1.49亿元;继续实施电力直接交易政策,新增8户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911.08万元。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5户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推进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和“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提升至96.9%、县(市)区提升至95.9%。4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343个村(社区)网上服务站点开通率99%;健全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全要素保障专班,荣获全省“十佳项目服务专班”和“十佳项目首席服务员”荣誉。加强“诚信伊春”建设,在全国261个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第80位。

  【城市建设】加快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建设旅游强市,努力提升城市项目建设标准,推进城市道路绿化提档升级,加快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成功蝉联“国家卫生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验收。哈伊高铁铁伊段全线开工,林都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汤嘉公路主体完工,鹤伊高速前期顺利推进,完成8条中心城区道路、14条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改造老旧小区22个,主城区棚户区463户,改造供热管网87.1公里。开通5G基站454个,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抢抓“气化龙江”建设机遇,中俄天然气管道伊春支线建设项目上报国网集团待审批。完成32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完成城区绿化面积345.7公顷,村庄绿化面积984.8公顷,城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3%和34.8%。建成森林小区17个,新建林荫停车场1.8万平方米,义务植树93.8万株。深入实施“拆违”三年行动,拆除违法建设436处、2.2万平方米。重点整治小区乱堆乱放、私搭乱建、乱贴乱画,治理城市“牛皮癣”“小广告”等7.5万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林场)振兴有效衔接,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深入实施农村(林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务实推进农村厕所改革,24个村庄被确定为全省“美丽宜居村庄”候选村。铁力市年丰乡、工农乡北星村被评定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加快推进林场布局调整,完成居民撤迁林场7个,启动了10个不同类型林场振兴试点。

  【疫情防控】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九早”措施,全面加强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控,严格落实农村、林场和口岸边境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加强“哨点”管理,持续推进核酸检测、转运隔离、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防控能力建设,县(市、区)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100%全覆盖。开展全流程应急演练,全力推进疫苗接种,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坚决服从全省疫情防控大局,派出29名医疗工作人员驰援巴彦和五大连池,完成了接收黑河市918人异地转运隔离任务。

  【民生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6万人,完成计划目标的130.2%,城镇登记失业率3.04%,低于全省计划2.46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885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54人。农村转移就业4.1万人。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惠企政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新登记企业1500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9万户。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0户,新增营利性服务业纳统企业2户。投入促消费资金700万元,开展“畅购林都·乐享消费”暨惠民消费季优惠补贴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全年民生领域支出160亿元,占全部公共财政支出的85%。全民参保实现法定人口全覆盖,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成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调整工作,为新设“四县四区”公务员兑现车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及时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累计投入城乡低保资金2.99亿元,特困供养资金2302.3万元,保障了城乡6.38万低保对象和1752名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五连增”。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008.4万元,救助8884人次。

  【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投入1.89亿元改造提升135所学校和幼儿园,高考文理科平均分位居全省前列,本科入段率达到7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省定标准11.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市综合实践学校入围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面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原有的78所压减到14所。深入开展“健康伊春”建设,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落成运营,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升级,全市2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线上预约诊疗服务,完成新设“四县四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设置,组建各类医联体13个。169种药品和耗材实行带量采购平均降价60%,全市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8.6%。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46个、实践站34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全民健身系列活动”、青少年五人制足球联赛、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全民健身活动。

  【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网格化建设与信息化、数字化有效融合,制定了《伊春市关于加强网格化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强镇扩权纵深推进,新设镇全部按照县级标准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持续推动村场、社场一体化建设,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发放特困群体独生子奖励补助资金760.72万元,完成1.37万名退役军人“两费”发放。实现国家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称号,第三次捧得“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下降20%,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50%和28.57%,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同时,强化政府隐性债务管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治理金融乱象,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154-390-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