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南距哈尔滨市210公里,北距黑河市370公里。
海伦是满语“水獭”的意思,1898年建制,1913年改称海伦县,1989年撤县建市。共有23个乡镇、243个行政村、1,291个自然屯,7个街道办事处、25个社区。享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中国甜菇娘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全市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耕地504万亩(含海伦农场和红光农场38.8万亩),2016年,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中国黑土硒都”称号。海伦是全国知名的产粮大县,1958年为全国6亿人民人均提供一斤粮食,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近年来,先后被国家和省确定为土地规模经营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北菜南销基地县、黑土地保护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色大豆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十大天然富硒基地、中国富硒大豆产业基地、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
海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治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经劳动和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境内即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宣统元年(1909年),海伦直隶厅改为海伦府;1912年(民国元年)海伦府改为海伦县;民国6年(1917年)1月设望奎设治局,从此,海伦、望奎分治,恢复海伦县;1932年,日本入侵后,海伦县归属伪滨江省。1945年8月15日,伪满洲国覆灭,全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同年11月,建立了人民政府,至1949年建国前夕,海伦县曾先后归黑嫩省、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海伦县一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海伦市,市境内共有7个镇,10个街道;16个乡,360个村,1,667个村民小组,1,255个自然屯;6个农牧场,6个林场。海伦镇为市人民政府驻地。全市总户数为164,418户,人口为799,838人。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黎族、彝族等。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紧密无间,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海伦。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距省会哈尔滨市225公里。东部隔克音河与绥棱县为界,西部隔通肯河与青冈、明水、拜泉县相望,北部与北安市接壤,南部与绥化市、望奎县为邻。全境从东北到西南较长,150公里;南北较短,78公里,幅员面积为4,667平方公里。在地貌上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度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到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阶地、河漫滩依次呈阶梯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最高471米,最低147米,一般为200米上下。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量残丘外,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即所谓漫川漫岗。在土壤上,大部分为黑土。水分、养分条件较好,潜在肥力很高。南起北纬46度58 分,北至北纬47度52分,西起东经126度14分,东至东经127度45分。海伦县属中温带,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润。每年10月以后,干寒的冬季风即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至次年5月间,大地始有绿色。年平均气温为摄氏一至二度,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为500至600毫米之间,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偏多,故往往发生春旱夏涝。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较快,容易出现早霜。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有土地面积6,826,099亩。这些土地,宜农、宜林、宜牧、宜副、宜鱼,是发展农业的雄厚物质基础。在水源上,有通肯河、克音河、海伦河、三道乌龙沟、扎音河和东方红、联丰、新曙光、星火、燎原、东边等5大水库。现在,沿河、沿水库一带,农田已获河水、库水灌溉之利,稻田逐年增多,距勘测资料记载,地下水资源亦颇可观,除少量地下水已经利用外,大部分地下水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市内野生动物,在四、五十年代,尚为多见,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60年代时,平原地区仍有狍子、狐狸、兔、野鸡、野鸭,东部山区则常有野猪、黑熊、狼、鹿等出没,到80年代则很少见到了。野生药材和山产品亦比较丰富。比较盛产的有甜甘草、党参、防风、柴胡、地丁、桔梗等107个品种。其中,车前子、大蓟、小蓟等药用植物则更为多见。蕨菜、灰菜、黄花菜、榛蘑等野生植物,蕴藏量很大,每到夏秋季节,有大批人力进山采集,既支援了出口,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农作物的品种也很多,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糜子、水稻、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绿豆、小豆、芸豆等;经济作物则有大豆、亚麻、甜菜、葵花籽、芝麻、芥末等。此外,还有薯类、瓜菜、蔬菜等。
【自然资源】
海伦是由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其地势从东北向西南由低丘陵、高平原、河阶地、河漫滩依次呈阶梯型逐渐降低。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数残丘外,大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平均海拔239米,年平均气温2.5℃,平均积温2 500℃,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500至600毫米,适合发展农业生产,海伦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一、土地资源
市辖区幅员面积4 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3.3%;其中园地1 242.4亩,占0.017%;林地91.6万亩,占13.1%;牧草地2.9万亩,占0.415%;人均耕地面积5.5亩。黑土是海伦市的主要土类,广泛分布于全市(县)的高平原地带,占土地总面积的63.4%,土质疏松、多孔、团粒结构良好,腐殖质多,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潜在肥力很大,为各种作物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矿产资源
海伦市矿产资源主要有已开发利用的砖瓦用黄粘土、土砂、河砂、河卵石、建筑石材等,总储量2千亿立方米,年采量45万吨。在海伦河以北、克音河以西、扎音河西北还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地层,其中含有澎润土、沸石等工业原料;在东方红水库上游,分布着丰富的草碳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近几年,又勘探出储量丰富的煤炭、砂金和矿泉水资源。其中矿泉水在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已被确定为地质勘探项目。海南乡、丰山乡两处矿泉水分别为含偏硅酸型、含锶型天然优质矿泉水,水中所含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细菌、放射性、污染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颁布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目前已开发利用。
三、水资源
海伦市水资源总量为5.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4.11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1亿立方米。从地表水看,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548.5毫米,相当于24.4亿立方米。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两条界河--通肯河、克音河;三条内河--扎音河、海伦河、三道乌龙沟。通肯河为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流经8个乡(镇),境内流程182公里,流域面积8,128平方公里。境内蓄水工程有东方红、联丰、星火、燎原、东边等5座大中型水库,30座小型水库;引水工程有2处;提水工程有小游动泵站391处。蓄、引、提等水利工程总净调节水量1.5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平均资源量的39%。从地下水看,开采资源量为11,008.32万吨/年。目前,全市已打供水井、农田灌溉井1,734眼,地下水开采量为3,266.32万立方米,利用地下水灌水田3.13万亩,旱田坐水种植10.2万亩。
四、动物资源
海伦市东部山区有数十种野生动物,其中食肉动物主要有虎、熊、狼、野猪、水獭等10余种;食草和啮齿动物主要有梅花鹿、罕达犴、山兔、黄鼠、麝鼠等近10种;野生鸟类主要有豆雁、飞龙、雀鹰、锦雉、翠鸟、黄鹂、麻雀、云雀、楼燕等30余种;野生虫属动物有蜾蠃、蛙、蜂、蚁、蝶等几十种。
五、植物资源
海伦市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森林、草山和草原,总面积92.3万亩。森林资源主要有杨树、桦树、松树、椴树、色树、柞树等17种用材林;野草资源主要有羊草、小叶草、三棱草、蒲草等植物;山产品主要有猴头、木耳、蘑菇、山葡萄、榛子、橡子、芥菜、茭白、蕨菜、黄花菜等十几种,尤其是蕨菜资源丰富,采集后远销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此外,海伦市的中草药蕴藏也十分丰富,可发掘利用的中草药材53科、107个品种,总蕴藏量约为900万公斤,其中主要品种平贝、地芋、刺五加、车前子、大活、升麻等品种270万公斤,占总蕴藏量的30%;大宗药材蒲公英、大蓟、小蓟、寄生、坤草、透骨草等品种约150万公斤,占总蕴藏量的16.7%。主要分布在海伦农场及六个林场,面积为133.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9.5%,具有良好的采集前景。
六、旅游资源
海伦市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古迹。目前,已发现古遗址12处,其中原始社会遗址4处,辽代遗址3处,金代遗址4处,清代遗址1处,并且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标本,可供参观、游览。二是名胜。有1913年建于“圣若瑟屯”(今海北镇)的海北天主教堂,总面积256平方米,教堂正面有高十几米的钟楼,教堂大厅可容纳400余人进行宗教活动,是海伦市及周围市县天主教徒活动中心;还有1997年复建的“三圣宫”(位于共合镇(富大房子屯)),占地1.5万平方米,有殿宇、石牌坊、钟鼓楼等,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圣地。三是风景区。主要是东方红旅游区。旅游区以东方红水库为主体,山水相连。水面2.5万亩,山林面积1,000多公顷,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旅游区现已开发了碧波亭、赏江楼、彩虹瀑、月亮滩、水禽岛、渔家村等十几处景点,辟有豪华艇环库游、舢板划、橡皮船、游艺、舞厅、酒吧、宾馆、风味餐厅、林中帐篷等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是观光、旅游、渡假、举行会议的理想场所。还有新开发的大峡谷森林公园。
【政府网站】http://www.hailu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