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郊区始建于1958年,2006年与原永红区合并为新郊区,2016年享受完全建制县政策。全区下辖8镇3乡、100个行政村、188个自然屯,4个街道办事处、36个社区居委会,14个国有农林牧渔场,呈“C”型自北、西、南三个方向环抱城区,幅员面积1748平方公里,是佳木斯市最大的市辖区。全区总人口26.5万,其中农业人口15.2万。现有耕地面积137万亩,草原面积2.33万亩,宜渔水面2.03万亩。
近年来,郊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产能贡献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跻身全国(玉米)全产业链重点链。2022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65亿元,同比增长13.9%;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长27.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自然地理】
佳木斯市郊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下游两岸,耕地以优质黑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且全部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地。地区海拔高度多在100—350米之间,地处高纬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年平均气温3℃。冬长夏短,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7毫米,水PH值6.5—7.24左右,日照时数2525小时,有效积温2590℃。
境内有中小型河流17条,松花江贯穿全境,有格节河、工农兵2个水库,湿地面积15.2万亩,森林面积43.9万亩,达勒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70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古火山口遗址群、松花江沿岸最美江段敖其湾、全市海拔最高峰猴石山等自然景观坐落在郊区,地下还蕴藏着矿泉水等多种可开发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地热资源。
【行政区划】
郊区共辖15个县级行政区,包括4个街道、8个镇、3个乡,分别是云环街道、英俊街道、红旗街道、友谊街道、大来镇、敖其镇、望江镇、长发镇、莲江口镇、西格木镇、沿江镇、四丰镇、长青乡、平安乡、群胜乡。
【历史沿革】
佳木斯市郊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清末,清宣统元年(1909年),划归桦川县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7年设置佳木斯市,将佳木斯近郊的竹板、三合、洋草川等十余个村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第三区,1952年改为第四区,1955年10月撤销区的建制。
1956年3月,将桦川县的太平山、三家子、新华等6个村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7年11月,将桦川县的黑通、西格木、永安、裕太、大来、兴华6个乡及花园屯划归佳木斯市管辖。
1958年3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佳木斯市郊区。
1968年7月,撤销郊区建制,所属农村公社由市直辖。
1972年2月恢复郊区建制,管辖三合、松江、大来、永安、西格木等5个公社。
【经济发展】
近年来,郊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产能贡献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对俄农产品出口基地,跻身全国(玉米)全产业链重点链。2022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2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65亿元,同比增长13.9%;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长27.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郊区突出创新发展理念,建成佳木斯数字创意产业园并投入使用,入驻园区企业达到183家,成功招引360集团新一代安全能力体系建设、龙江交投佳木斯国际物流港二期等项目。坐拥佳木斯江北经济开发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4家,形成了以德邦大为、骥驰拖拉机为龙头的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境内佳天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幅射佳木斯及周边地市,是省东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果蔬应急储备中转中心,拥有国内面积最大的俄货超市。
【政府网站】http://www.jmsjqzf.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