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1.1技术成果简介
手术机器人是辅助外科医生在微创手术领域实现对手术器械精准控制,是集医学、机械学、生物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借助微创手术和相关底层技术发展,能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为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供支持。
项目围绕国内外胸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采用单一的主-从操作模式等问题,开发多场景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申请发明专利54项,其中已获授权包括一种用于腹腔微创手术的手持式柔性多关节手术器、一种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用柔性多关节手术器械等发明专利共计28项,申请软件著作权9项。
1.2技术分析与优势
1.2.1核心技术分析
项目拟开发多场景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允许医生选择与患者手术特征相匹配的机器人工作模式如医生-单机械臂,医生-双机械臂,医生-三机械臂等多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目前市面上手术机器人无法考虑个体化手术特征仅能采用单一的主-从操作模式而造成的机器人设置时间过长、机器人操作复杂、手术时间无明显改善等问题。
1.2.2技术创新与优势
目前国内外微创手术机器人(美国的Senhance,英国的Versius,以及国内的威高妙手、上海微创、康多)均以仿制美国daVinci机器人为主,机器人工作模式不满足实际手术需求。本项目在研制两代微创手术机器人样机的基础上,根据医生的机器人手术操作实验验证,医生普遍反馈兼具手术操作普适性和专科化的多场景人机协作的手术机器人更符合手术需求。项目前期通过技术攻关,已具备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研发全链条所需的关键技术,可支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1.3技术成果主要产品及应用
项目技术成果主要产品为多场景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微创手术。
1.4技术成果所处阶段
目前,本项目处于小试阶段。
1.5技术团队
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医疗机器人课题组,多年来围绕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已研发三代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完成了虚拟手术系统搭建,研制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系统、系列化手术器械、康复器械、六维力/扭矩传感器、关节置换导航仪,并开展了机器人运动控制规划、主-从操作系统、自主手术以及多臂协作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优秀青年人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管理分会委员及白山市康复辅助器械专家、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入选“吉林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担任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军委创新特区、吉林省重点研发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机器人领域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共70余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完成专利转化8项。
2. 市场潜力分析
机器人手术被称为第三代外科手术革命,它是临床医学诊疗工具的皇冠明珠,过去受限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完整等因素,我国手术机器人高端诊疗装备的技术竞争力薄弱,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产品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目前,国内外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均采用单一的主-从操作模式,这种机器人工作模式使得医生与手术台完全分离,医生手部操作经验无法保留,不适于实际手术需求;另外,这种机器人工作模式还存在操作复杂、医生学习曲线长、机器人术前设置准备时间较长等技术短板,相比于单一的主-从操作模式,医生更需要具有多场景人机协同模式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腔镜手术机器人能够提高手术精准度及安全性,其出现显著改变了微创伤手术的格局。在保持标准腔镜手术的益处的同时,腔镜手术机器人可提供更强的灵活性、更大的活动范围、过滤震颤、三维高清视觉及更精准的控制能力,这些优势在手术部位深窄及有需要切开细小组织的情况下有极大价值。因此,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使外科医生能够以微创伤方法重复进行原本复杂的开放手术。它还可以消除传统腔镜手术中的“筷子效应”,允许医生直觉操作器械,缩短医生学习曲线。
2017年至2021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自7.0亿元增长至3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7%,其中设备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5.6%,耗材为31.6%,服务为39.5%。预计未来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 2025 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13.6 亿元,2030 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52.5亿元。
胸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属于医疗器械产品,所处细分领域属于医疗机器人产业,服务目标客户和用户为医院。医疗机器人属于多学科交叉、知识密度较高、资金链条密集的高端技术产业,具有行业壁垒高、市场容量大、产品技术新等特点,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 融资需求及阶段目标
项目融资需求为10000万元,用于产品样机小试。
4.技术成果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项目技术成果市场估值近百亿。
4.2社会效益
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可有效解决目前市面上手术机器人无法考虑个体化手术特征仅能采用单一的主-从操作模式而造成的机器人设置时间过长、机器人操作复杂、手术时间无明显改善等问题。
更加有利于医生的精细化操作,创口小,出血少甚至不出血,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存活率和康复率都大大提高。同时打破了国外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全球的垄断局面,开创了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自主创新之路,有效降低手术费用 ,是“健康中国”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体现。
5.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徐婉
联系电话:1375665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