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 首页 > 招商站群 > 吉林 > 招商项目 > 正文 返回 打印

白城市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不详  2024-04-07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优势,其能量密度可达100-200wh/kg,循环寿命通常大于1,000次,同时具备可快速充电、高功率放电、环保性能好等优点,是新能源汽车的首选动力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和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壮大,锂离子电池需求猛增。预计到2028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市场需求将增加到18,000亿千瓦时。

  本项目计划于白城市洮北区绿电产业园内,建立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系统,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1.2 市场前景

  (1)全球锂电池市场现状

  受益于全球节能减排趋势及欧盟达成碳排放协议,全球锂电池市场在2018年后进入需求高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21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达到352GWh,其中动力电池需求量为160GWh,储能、3C等其他锂电池需求量为192GWh。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223GWh。

  图表1  2017-2025年全球锂电池需求量(装机量)情况

  从供给情况来看,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562.4GWh,同比大幅增长90.64%,预计2030年之前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6%,到2030年总体出货量或将接近5TWh。从结构来看,2021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为371.0GWh,同比增长134.7%;储能电池出货量66.3GWh,同比增长132.6%;小型电池出货量125.1GWh,同比增长16.1%。

  图表2 2017-2023年全球钾电池出货量趋势图

  (2)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现状

  从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行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先进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24GWh,同比增长106%。2022年1-2月,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货量超过82GWh。

  从锂离子电池产量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为232.6亿只,同比增长22.4%,2022年1-3月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58.5亿只,同比增长14.5%。

  图表3 2016-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及产量情况

  从下游出货量结构来看,动力电池占比最高。据工信部数据,我国2021年锂离子出货量中,消费、动力、储能型锂电产量分别为72GWh、220GWh、32GWh,分别同比增长18%、165%、146%。2022年1-2月,储能电池出货量超过9GWh,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30GWh。2017-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从44.5GWh增长到80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6%。到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达226GWh,同比增长182.5%,实现大幅增长。

  从锂离子电池进出口贸易来看,我国是全球重要出口国,出口大于进口。据统计,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34.3亿只,出口金额达到284.3亿美元。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前8个月,我国锂离子储能电池累计出口299.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29.53亿元),同比增长82.97%。

  图表4 2016-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及金额统计

  从出口地区分布来看,目前,我国锂电池出口金额最高的地区是美国,2021年,出口至美国的锂离子电池金额为49.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7.50%。德国、韩国、越南以及香港紧随其后,出口额占比分别为12.28%、10.56%、8.92%和8.01%。

  自2015年以来,我国锂电池出口均价持续提升。从2015年的4.3美元/个提升至2021年的8.3美元/个。

  (3)需求端现状分析

  目前锂电池下游需求旺盛,行业景气有望延续。新能源汽车方面,2012-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2.5万辆增长到675万辆;2023年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29.11万辆,同比增长23%,占整体市场17%份额(其中纯电动车型占比为12%)。2023年1-9月,全球累计销量为945.9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带动动力锂电池装机量持续提升。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内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正在从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其保有量在5年间增长了9倍有余。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23年前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30.4%;新能源汽车出口99.5万辆,同比增长99.1%。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长,市场渗透率持续保持高位。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车销量的巨大增长是在汽车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绩,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作为数据对比,2023年前10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401.6万辆和239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和9.1%,汽车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当前,由于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图表5 2023年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单位: 万辆,%)

  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成本更低并享有利好政策和补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16年的1.8%增长至2020年的5.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也将带来锂离子电池的快速扩张。

  图表6 2016-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趋势图

  (4)吉林省锂电池产业布局分析

  近年来,吉林省全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支持一汽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扛牢民族品牌,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吉林省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广红旗新能源汽车2万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于2022年全面开工建设。政策方面,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吉林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指出要推广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隔膜产品等新技术应用,开展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助力企业加强在锂电池领域布局发展。

  需求端方面,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并且当地发展汽车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吉林省汽车产业拥有红旗、解放、大众、丰越、奥迪新能源等8家整车制造企业,生产车型涵盖各级乘用车,中、重型卡车和客车,总体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目前吉林省已形成以一汽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配件生产和研发产业集群,带动锂电池需求量增长,吸引企业对锂电池产业进行布局。

  供给端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吉林共有锂电池产业基地12个,其中长春5个,白城、松原、四平、辽源、通化、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1个。吉林省负极材料规划产能约74万吨,隔膜规划产能约2亿平方米,锂电池制造规划产能约50GWh,电池回收规划产能约7万吨,汽车规划产能约150万辆。

  1.1.3技术分析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带正电的锂离子从阴极流过电解质/隔膜进入阳极,并储存于阳极;电子从负极通过外部电路流向正极,当锂离子不再流动时电池充满电。放电过程中,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回流至阴极,电子通过外电路回到负极,当所有离子回到阴极后,电池放电完毕。电动机将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转动车轮,来自电网的电能可用来给电池充电。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中国对锂电池行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应用领域。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锂电池材料技术进一步升级,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化学储能和电池材料技术的健康发展: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储能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做好全产业链协同、车—路—网—云协同,建设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园、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加强生产准入管理,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推动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系统配套能力本地化。

  (2)产业优势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底蕴深厚。吉林省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为我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吉林省的龙头企业,吉林省的整个工业布局最早就是以一汽为核心而展开的,也为吉林省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已形成以一汽集团公司为核心种类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形成了我国实力较为强大的汽车产业发展基地。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一汽已经具备了混合动力汽车开发和纯电动汽车开发的全部能力,包括: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分析技术、仿真计算、整车及动力系统匹配集成技术、整车控制策略开发技术、整车网络通讯系统开发、整车故障诊断和安全系统设计开发、整车及其子系统测试分析与试验认证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开发、测试、评价体系,从2008年开始,HEV客车和轿车就已经小批量投入试运行。吉林大学汽车研究技术全国领先,是一汽集团公司主要技术合作方,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技术保障。

  加强与国际混合动力轿车技术领先企业合作。吉林省一汽最早开始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国际上寻求最好的混合动力汽车制造企业日本丰田公司普锐斯进行合作,引进全套混合动力轿车生产线,通过合作吸收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2年以来,白城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不断前进,一批合作重点项目落户白城。在新装备领域,投资40.1亿元的年产1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及配套项目,建成后年产5万吨包覆沥青、1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15万套坩埚,目前一期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已完工并试生产,后续项目2023年继续启动,这奠定了本市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的优势。

  (3)交通优势

  白城市地处内蒙东部、黑龙江西南部、辽宁北部的结合地带。北邻哈大齐工业走廊及黑龙江和内蒙东北部沿边开放带,南望沈阳经济区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东接长吉图先导区迎向环日本海经济圈,西联蒙东进入蒙古国及欧洲经济体,是中蒙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具有助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面向东北亚沿边开放合作的有利区位条件。

  白城市处在公路铁路的十字路口,区位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均可直达北京、长春、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等城市,内河港口可以直通哈尔滨等口岸,乌兰浩特机场和长春的龙嘉机场可直飞全国各大城市。

  (4)科研优势

  全市共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基地)12个,省市级独立科研机构6个,民营科研机构26个,企业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1个,省级工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0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户、吉林省科技企业45户,共建立吉林西部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院士工作站1个、科技专家大院15个、星火学校5个、科技示范园25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8个。

  建立了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过去五年间,市委、市政府共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人,有162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骨干,全市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2万余人。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办公室及其他附属设施。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生产能力为2GWh锂离子电池。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0,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55,000万元,利润34,950万元,投资回收期5.2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34.95%。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等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将推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与标准化能力建设,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且为国家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5合作方式

  独资。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具体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白城市洮北区绿电产业园。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正在谋划中。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洮北区项目服务中心

  地址:白城市洮北区青年南大街14号

  2.2单位概况

  白城洮北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10年10月10日,地处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三省交汇处,位于白城市区东北部,幅员面积65.6平方公里,是洮北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经济发展平台,是全省最年轻的经济开发区。白城洮北经济开发区比较优势明显,得天独厚,在全省37个工业集中区综合评比中,洮北经济开发区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业集中区。

  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以碳中和为主攻方向,以洮北经开区为依托,整合白城工业园区内的化工园区,打造绿色新材料、绿色冶金、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大数据智能管理、绿色食品及医药健康、绿色氢能、绿色化工等七大产业园区。“十四五”期末,将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成本地消纳的清洁能源装机超500万千瓦(年供电120亿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的国家级碳中和示范园区,成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3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洮北区项目服务中心

  联 系 人:楚姜华

  电话:0436-3247740

  邮箱:tbqjhj@126.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市(州)联系人:徐增春

  电话:0436-3203010

  13894682986

  传真:0436-3224565

  邮箱:bcjhj07@126.com



文章地址:https://www.cnzsr.com/showinfo-148-7355-0.html  | | 招商人@ZSR - 助力招商引资工作 | 致敬招商引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