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蒙古语为“捧呈、敬献”之意,素有“呼伦贝尔缩影”的美誉,是呼伦贝尔的城市名片。总人口6.8万,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土地总面积的11.4%,位列各旗市区第二。辖1个苏木、3个乡、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区位显著。位于祖国最北端,西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674.89公里,约占全自治区中俄边境线的63%,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祖国版图上最靓丽、耀眼的“雄鸡之冠”,也是黑龙江起源、大兴安岭北起始点、蒙古族的发源地。多民族聚居。19个民族和谐共处,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有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和自治区唯一的回族乡—三河回族乡。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282.6万亩,天然草场884万亩,地处得尔布干成矿带,已发现矿产24种。生态完好。全市有林地面积63.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4442.8亿立方米;有36.7万公顷全区类型最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场;水资源储量30.4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6条;有高纬度、低海拔原生木本类“亚洲第一湿地”。
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优秀城市”“全国首批种养结合整体推进试点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市”,是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市AAAA级景区达5家 ,设有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额尔古纳国家矿山公园和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镇入选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5个乡镇入选“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11个村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
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递献”之意。后又逐渐把它修为“奉献”之意。
隋唐时期,室韦就成为呼伦贝尔部分部落驻地,唐代曾设室韦都督府进行管辖。
1206年,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的领地,黑山头古城就是他们居住的主要城池。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设置了“卡伦”,管理边务和内政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九年(1920年)建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民国十年(1921年)设奇乾设治局为奇乾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改室韦县和奇乾县为额尔古纳左翼旗和额尔古纳右翼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合为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设在三河镇。
196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额尔古纳旗,分设左右两旗,并将1961年划给陈巴尔虎旗的三河、上库力、拉布达林划回额尔古纳右旗。1975年旗政府迁至拉布大林。
199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立额尔古纳市(县级),以原额尔古纳右旗的行政区域为额尔古纳市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额尔古纳市下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1个苏木:拉布达林街道(原拉布大林镇)、上库力街道、莫尔道嘎镇、黑山头镇、恩和哈达镇、三河回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奇乾乡、蒙兀室韦苏木。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丰富
我市地处得尔布干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我市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点多,种类全。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矿产24种,其数量占呼伦贝尔市发现矿产种类的29%,已探明或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种(煤、砂金、岩金、铅锌、铁、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包括能源矿、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金属、水气矿、放身性矿和各类非金属矿,矿产地21处。煤:主要集中在拉布大林煤田,为低硫长焰煤。三个矿区共保有基础础量839万吨、资源量22538万吨。金:(砂金、岩金)是本市重要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砂金矿产地15处,岩金矿产地3处,主要分布于额尔古纳河流域,据2001年统计砂金资源量3335千克、岩金资源储量1124.6千克。铅锌矿:主要为下护林和六卡沟,以金属量计算铅的储量为19264吨;锌的储量为10750吨。银:银为下护林和六卡沟的伴生矿产,储量为20吨。萤石:主要矿产地为昆库力、三河105生产队等矿床,目前查明保有储量为25.2万吨。矿泉水:市内共发现三处,分布于莫尔道嘎等林业局、拉布大林乳品厂和三河天然矿泉水,均为含锶偏硅酸型天然矿泉水。
到目前为止,我市具备开发利用条件的11个矿种已程度不同的得到开发,占发现矿种的57%,其中占用资源储量多,开发程度较高的矿产有砂金、煤炭、砖瓦粘土,零星开采的有铅锌、矿泉水、大理石、石灰岩、砂石等共有各类矿山企业48家,其中砂金矿7家,煤矿6家,其它矿产35家。
2. 耕地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耕地282.6万亩,均采取机耕播的方式。年播种面积为125—130万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斩50%--52%。随着粮油市场的放开以及价格提升,全市对农田的保护和利用率进一步得到提高,除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外,无非法占用农田的现象。目前,全市水浇地面积达21.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营造防护林10万亩,受保护耕地面积100万亩。全市现有的30万亩坡度超过5度的耕地及沙化盐碱,低洼地将逐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和支持乳肉草的发展。
3. 畜牧业资源
畜牧业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保障。首先,额尔古纳河流域两岸水草肥美,储量丰富。额尔古纳天然草场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寒温带和中温带交汇处的额尔古纳河流域,面积约884万亩,是著名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其中可利用草场409万亩,是呼伦贝尔盟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根据地形、地貌分为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丘陵草甸草原低湿地草甸,沼泽五大类,是自治区草原类型保存最为齐全的草场。
近年来随乳业加工企业的引进,奶业已经成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奶业的发展,草原的保护步伐加快。先后启动了退耕还草、人工种草、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减粮增饲和扩大节水型、保护型的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等。总计建设和保护草场约50余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然草原的压力,对推进畜牧业发展和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额尔古纳畜牧养殖业历史悠久,三河马、三河牛品牌驰名中外。额尔古纳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三河马的形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到1934年的伪满时期,俄国的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和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国纯血种公马等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三河地区与原蒙古马进行血脉交融,繁衍生息,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这支优秀的马种,它在繁盛的时期,拥有14种血统, 5000多匹,1986年通过了国家品种验收,因地域命名为“三河马”。三河马因对蒙古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沉积,作为优秀的物种编进了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材。也是我国唯一能与外国马竞相争雄的国产马,其1000米和1600米的速度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河马就在国际赛马场上与国外马竞相争雄,在国内更是所向无敌,多次破获全国纪录,而闻名于全世界。其外表俊美,结构匀称、紧凑,肌肉发达,四肢强健,持久力强,恋膘、耐粗饲,抗病力和适应性强,性情温顺,是我国乘挽兼用型马种之一。近些年,许多外籍客商不远千里、万里慕名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瞻仰三河马在草原上成群驰骋的壮观和踏青的悠闲。多年来,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三河马在逐渐衰退,为保护住这支优秀的物种, 2001年政府决定利用三河马的品牌优势进行市场产业化操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介,得到了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决定投资护种,建立马业发展基地、开发马系列产业、建立马术学校、马博物馆和赛马场,重新引入优良的种马,精心培育出赶超国外纯血马的三河赛马,续写三河马的光辉历史。
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乳肉兼用品种,已有几十年的培育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领导都十分关心三河牛的选育提高。于1954、1955年在收购(离境)苏侨及当地人民饲养的三河牛的基础上,筹建了二十个以养牛为主的国营牧场,进行有计划的选育提高,经过海拉尔农场局广大职工和畜牧科技人员30多年的不懈努力,品种基本育成,并于1986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牛”。现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及岭北铁路沿线一带,质量最好在海拉尔农场局所属各农牧场,总数约有近8万头。三河牛适应性强、耐粗饲、耐高寒、抗病力强,宜收、乳脂率高,遗传性能稳定。毛色有红(黄)白花和黑白花,体大结实,四肢强健,肢势端正,蹄质坚实,乳房大小中,质地良好,乳静脉变曲明显,乳头大小适中。三河牛的主要生产性能:乳用性能,一级牛五胎平均奶产量达4000公斤,乳脂率4%,核心群、群体产奶量平均达3T以上,种子母牛305天最高产量7702.5公斤。其产肉性能,18月龄以上在短期育肥后阉牛屠宰率50%左历史唯物主义,净肉率40—48%。
4. 气候资源
额尔古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北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在-2.0℃—-3.0℃之间,年降雨量为200—280㎜,日照时间为2500—3000小时。因地貌丘陵延绵、草原广阔、河流众多、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一年四季美景如画,春季是冰雪交融、溪流缠绕、泉水叮咚;夏季是满目青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季是万山红透、果实累累、碧空万里;冬季是冰封雪飘、银装素裹、万籁俱静。这是自然和美的调和,是旅游、观光最佳之地。
【经济发展】
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39.4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1.2亿元(预计数),年均增长1.5%。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亿元,年均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分别达1.76亿元和16.5亿元。
发展后劲不断夯实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加有效投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谋划储备项目,积极争跑上级政策支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累计安排重点项目20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实现招商引资16.2亿元。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农村牧区等重点领域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与农垦、森工集团地企协同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初步形成。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1.5%,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连续两年保持在“绿色”区间。三次产业结构由46.5:10.9:42.6,调整到42.5:12.3:45.2。
发展成果广泛共享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更多资金向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牧林水等民生领域倾斜,累计支出达到59亿元,历年均占到总支出的79%以上,并保持稳步增长。城镇常住居民、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10元和32290元,分别年均增长5.6%和8.1%,均高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农牧业基础持续巩固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244.2万亩增长至261.8万亩。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千亿斤粮食、耕地轮作等兴农项目。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实施91.6万亩,超额完成呼伦贝尔市下达任务目标。致力打造呼伦贝尔“绿色糖都”,甜菜年均种植面积达14万亩。获得“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粮食安全旗市区长责任制考核连续4年评为优秀。畜牧生产稳中有增,扎实推进奶业振兴,积极促进羊、肉牛、生猪、马产业发展。全市牲畜存栏79万头只,80个养殖小区达到标准化水平,家庭农牧场达174家,专业合作社达446家,创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3家。依托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开展农牧业科技示范,实施甜菜纸筒种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额尔古纳蜂蜜获得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塞尚乳业取得“呼伦贝尔牛奶”品牌使用许可,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32.4亿元。甜菜制糖产业从无到有,晟通糖业单体加工能力一跃位居全国甜菜糖企首位,成为又一立市型、支柱型企业,累计加工甜菜194万吨,产值达13亿元,填补了自治区食品糖产品无绿色食品空白。塞尚乳业完成企业重组,先后开发超高温灭菌纯牛奶、稀奶油系列、厚乳系列等中高端乳制品,与瑞幸、星巴克等企业构建完整供应链体系,找到乳业发展新的盈利点。诚诚矿业东珺矿区锌铅银75万吨/年采矿工程及选矿厂项目实现试生产。工业园区固废渣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产业孵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入驻企业达20家。
旅游产业呈现多点开花
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文化品牌为目标,全面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编制完成《额尔古纳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室韦村、恩和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2个4A级景区,总量达5个,占呼伦贝尔市总数的32%,累计接待游客15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3亿元。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产业升级与融合,促进我市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拼多多、乐途网、呼旅网等在线运营商合作开发智慧旅游,构建现代智慧旅游服务区,促进线上线下共同营销。成功举办额尔古纳民族风情冰雪系列活动。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和“ATA单册证”业务相继获批。
对外开放平稳有序
充分发挥外贸口岸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完善口岸整体运营效能。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4.7亿元,境外投资达38.8亿元。积极推进互贸区发展,新建黑山头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海关监管检验中心,边民累计交易4.5万人次,出区货物总价值超千万元。持续加强与俄方沟通联系,共同推进双方口岸建设发展,与普区、涅区、红石市等地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黑山头、室韦两口岸“单一窗口”智能卡口建设完成,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两口岸共计进出口货物72.3万吨,出入境人数、车辆分别达23.2万人次和12.3万辆次。
【城市建设】
生态建设持续强化
加强绿色发展规划设计,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指标考核体系。额尔古纳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完成。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修复,累计争取国家生态资金7亿元,实施生态项目32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281.9万亩、天保二期205.5万亩,草畜平衡519.1万亩、禁牧休牧200万亩。提前两年完成《国家林地保护规划》确定的森林面积、积蓄量和覆盖率三大林业增长目标。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坚决守住生态红线,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绿卫2019”、保护区“绿盾”、河道采砂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扎实开展。认真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责任,河流、森林四级管护体系日臻完善。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日处理1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淘汰42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环保督察“回头看”及草原专项督察整改任务全部销号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矿业权退出及自然资源确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没有重大污染事件发生。
城市逐步扩容提质
以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改造市区主次干道38.5公里、市政管网57.8公里。市区基础设施供热工程主体完成,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27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2727户、危房改造1090户,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28.4万平方米。圆满完成自治区园林城市复检工作,全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客运站(公交总站)投入使用。严格执行建筑市场管理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程序,妥善解决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难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乡村振兴阔步前进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户101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不断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三河、恩和、室韦生活垃圾填埋场,上库力、黑山头、室韦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完工。蒙兀室韦苏木团结广场及1.5公里望江景观带投入使用。完成农村牧区房屋安全重点隐患排查和3113户农村牧区“厕所革命”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正阳生产队至苏沁等五条通村公路建设完成,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旗县,在呼伦贝尔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上库力前进村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建成前进村和奇乾村2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
【政府网站】http://www.eeg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