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义】“海拉尔”名称的由来,即海拉尔是由海拉尔河而得名。海拉尔河名称的含义即是:两岸牧场生长着很多野韭菜的河。
【位置面积】海拉尔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9°32′—120°35′与北纬49°06′—49°32′之间。海拉尔区(原呼伦贝尔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毗邻,西部、北部同陈巴尔虎旗交界。距俄罗斯边界最近距离110公里,距蒙古国边界最近距离160公里。海拉尔区境域界线曲折,东西长77公里,南北宽40公里。东起海拉尔河与鄂温克族自治旗交汇点,西至小良车站;北起谢尔塔拉种牛场十队,南至原呼伦贝尔盟公署蔬菜点水渠。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0.57%,建城区面积64.4平方公里。海拉尔区是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旅游中心。
【区划设置】海拉尔区由市区和郊区两大部分构成。市区自然分为河东、河西、建设街道和铁道北4个区域。环境三面环山,二水(伊敏河、六二六小河)中流。市区设有胜利、呼伦、健康、正阳、靠山、东山6个街道办,郊区设有哈克、奋斗2个镇和建设办事处。市区、郊区共设有52个社区居委会,1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其中,奋斗镇6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9个社区委员会;哈克镇6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委员会;建设办5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4个社区居委会;正阳办7个社区委员会;健康办9个社区居委会;靠山办4个社区居委会;胜利办7个社区居委会;呼伦办7个社区居委会;东山办4个社区居委会。
【建置沿革】海拉尔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伦贝尔城),至今已有285年建城历史。清代,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属地;民国九年(1920年),设呼伦县(管辖汉族事务);东北沦陷时期,隶属伪满州国兴安北省;1940年,依据伪满州国第89号令设市;民国三十四年10月(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的海拉尔市公署,由成立的呼伦贝尔自治政府领导;民国三十八年4月(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同纳文慕仁盟合并,海拉尔市隶属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为呼纳盟政府所在地;1953年4月,撤销呼纳盟建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海拉尔市被划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代管;1968年1月,海拉尔市人民委员会改为“海拉尔市革命委员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8月,“海拉尔市革委会”随“呼伦贝尔盟革委会”划归“黑龙江省革委会”;1979年7月,“海拉尔市革委会”随“呼伦贝尔盟革委会”由“黑龙江省革委会”划回“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隶属“呼伦贝尔盟革委会”;1980年8月,恢复海拉尔市人民政府建制,其隶属关系不变;2002年1月,撤市设区。
【人口和人民生活】[2022年度]
年末户籍总人口288505人,其中,城镇人口278838人,乡村人口9667人。年末总户数114714户。全年出生人口1561人,死亡人口1891人。
在户籍总人口中,男性139933人,女性148572人,男女性别比为94.2:100.0;全区少数民族人口67380人,其中,蒙古族38842人;回族8406人;满族8781人;朝鲜族898人;达斡尔族7207人;鄂温克族1682人;鄂伦春族210人;俄罗斯族992人;其他民族362人。
从年龄结构看:0-17岁人口38802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3.45%;18-34岁人口5309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40%;35-59岁人口12891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44.68%;60岁及以上人口67701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47%。
【地形地貌】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交接地带。东高西低,属于“海拉尔内陆断陷盆地”,地貌类型多样,海拔高度在603.0—776.6米之间,相对高差170多米。形成三个地质单元,谢尔塔拉东山二个构造台地,以及“海拉尔盆地”。前者以高平地为主,后者以低平地和河滩地为主,地貌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高平地、低平地和河滩地。
【气候特征】海拉尔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草原气候。由于纬度偏高,远离海洋,加之大兴安岭的屏障作用,使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团的影响减弱,大部分时间在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如下区域气候特点:春季多大风而少雨,蒸发量大;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冻早;冬季严寒漫长,地面积雪时间长。
年平均气温为-1℃至-2℃,1月(最冷月)平均低温为- 30.83℃,7月(最热月)平均高温为25.84℃。
年平均降水量为350-370mm,1月平均降水量为3.79mm,7月平均降水量为99.38mm。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800小时。
无霜期平均130天,5-9月月均低温大于0℃。
【矿产资源】海拉尔区境内有金、银、钼、铅、铜、石油等40多种矿产。截止到2008年,海拉尔区境内的谢尔塔拉铁锌矿储量5851万吨;大雁煤田和陈旗宝日希勒煤田都延伸到海拉尔区境内;石灰石探明储量3348万吨;西山硅砂属于大型矿。
【人文特征】海拉尔在蒙语中是“野韭菜地”之意,因沿海拉尔河的两岸长满了野韭菜而得名。这里是呼伦贝尔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呼伦贝尔大草原、原始樟子松林和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
小城坐落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部,伊敏河将小城一分为二。雄浑的海拉尔河从城北婉转扫过,四面分别被巴尔虎草原,鄂温克草原和大兴安岭山前草原包围,有“草原明珠”之称。呼伦贝尔每次都给人无比深刻的印象,去不够,自然在这里不是纸上的字,而是现实的生活。
海拉尔市,许多建筑的顶层都建有蒙古包造型的亭阁,以突出城市特色。因为该市的四面八方都是草原,我想当然的以为随便走到城外即能看到草原美景,因此出发前并没做足功课,以为凭经验就能随机应变了。
海拉尔是一块古老而又肥美的黑土地,东边是大兴安岭,群山环绕,连绵起伏的山重重叠叠,山上的白桦树林可真是林的海洋,雄伟壮观!我的姑姑就在那个林场工作。听说山里还有梅花鹿、狍子、大黑熊呢!可惜我没有耳闻目睹过。西边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都开满了野花,牛羊成群,真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图,真叫人心旷神怡。
在海拉尔住了一个月,和自然从没如此亲近过。被五彩的草原震撼,被自由自在在蓝天下呼吸的牛羊马吸引,为静静流淌的河流执迷。宜人的天气,晚上凉风习习。成吉思汗广场,海刘列巴房,奶茶,草原蘑菇,蓝莓干,牛肉干,有点玩,有得吃。热情的房东告诉你哪里买到鲜奶煮给孩子吃,哪里买到刚宰的草原牛肉。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政府所在地,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下就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这里的天是如此的蓝,仿佛被染上了一层蓝色墨水;这里的云是如此的低,仿佛伸手就可以摘到;这里的草原,更是如此惊艳,以至于置身其中,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政府网站】https://www.hailar.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