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意为“有密林的地方”。区域面积761平方公里,辖1个苏木、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自治区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1个包头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 石拐区户籍人口5.2万,常住人口3.8万,居住着蒙、汉、满等12个民族。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五当召,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修筑的赵长城遗址,还有钟灵毓秀的敖包山和庚毗沟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
石拐区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为包钢配套建设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整、地区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石拐区经历了“依煤而建”,到“缘煤而兴”“因煤而衰”和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历程。2011年11月,石拐区被国家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困境。
面对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石拐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包头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档升级、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转型这一主线,传承“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矿山精神,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和“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3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 85 亿元,增速在 9.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累计完成 217 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7.4 亿元,同比增长38%;2023年,石拐区谋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195.04亿元,年内计划投资35.04亿元,同比增长32.2%。
【行政区划】
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其意为“有森林的地方”,是包头市的主要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石拐区位于包头东北38公里处,铁路、公路畅通便捷,交通发达。全区面积761平方公里,辖一苏木、一镇、六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6.66万,城镇户籍人口4.16万,常住人口3.25万(其中农牧民0.7万)。由汉、蒙、回、藏、维、朝鲜、满、达斡尔、羌、锡伯等10个民族组成。
【民族人口】
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民族构成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3425人,占94.66%;蒙古族人口为893人,占3.6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427人,占1.7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847人,下降31.65%;蒙古族人口减少48人,下降5.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163人,下降27.63%。
【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今石拐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兵北征阴山以南,今石拐地区始有汉族人迁入定居。
清顺治九年(1652年),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迁到五当沟、水涧沟、哈龙贵沟一带。康熙年间,今石拐地区蒙汉杂居村落形成并建有城堡(即今格亥图村、古城塔村和旧石拐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石拐村以北22公里的莎林沁(即今吉忽伦图苏木)扩建五当召。石拐正沟以东属五当召的膳召地;正沟以西为乌拉特东公旗游牧之地;境内国庆乡西半部是乌拉特部领地,东半部为土默特领地。
1949年后,为乌兰察布盟石拐沟矿区,1950年,五当召直属区成立,1956年属包头市,设石拐矿区。
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将石拐矿区更名为石拐区。
【气候特征】
石拐区属温带大陆干燥气候。气候特征冬长而寒,夏短而热,降水集中,小气候为迎风多雨区,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为包头市多雨区。四季温差明显,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风沙影响。夏短炎热,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凉爽,雨后浓雾。冬长寒冷,受西北季风影响。日照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2℃。
【主导产业】
石拐区煤炭采掘业一直是石拐地区的主要产业,煤炭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85%以上。从清乾隆至今,开采时间达300年,从1958年包头矿务局成立至今,共产原煤1.2亿吨,为国家上缴税收4亿元。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关井压产政策的实施,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近两年,石拐区大力发展工业开发区,建成2个工业园区,两年时间引进和建成5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硅系合金、工业硅和粗铜生产新的产业群,年可生产硅系合金100万吨,铜10万吨,形成了世界级工业硅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和以五当召为主的著名旅游胜地。
【政府网站】http://www.shiguai.gov.cn/